文化创新

扫一扫 加关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丰慧中路7号
新材料创业大厦10层
邮箱:fyzsx2013@163.com
shenhe.624@163.com

    中国苹果文化起源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创新>>中国苹果文化起源地

中国苹果文化起源地

时间:2022-04-11   访问量:2450

  《中国苹果文化起源地》内容

  分16章、6万字

  陕西洛川苹果

  陕西白水苹果

  陕西子洲山地苹果

  甘肃天水苹果

  甘肃静宁苹果

  宁夏灵武苹果

  我国从夏代已经开始栽培苹果,距今4000多年。相传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红苹果,4000多年来,苹果名称已有20多个。

  苹果20多个名称

  柰、紫柰、柰子、林檎、智慧果、

  超凡子、天然子、滔婆、花红、花红果、

  沙果、文林郎果、来禽、频婆、平波、

  严波、苹婆、苹婆果、平安果、苹果

  第一章 苹果文化起源地

  我国从夏代已经开始栽培苹果,距今4000多年。相传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红苹果,历史上称为“柰”、“林檎”、“频婆”。历史上我国苹果种植区主要在黄土高原的陕甘宁地区。包括陕西洛川苹果、白水苹果、子洲山地苹果,甘肃天水苹果、静宁苹果,宁夏灵武苹果。

  黄土地苹果甲天下,黄土地是“中国苹果之乡”。黄土高原的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与生产优质苹果的生态环境完全吻合,属全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已列为全国苹果生产基地。几千年的苹果种植生活使黄土地形成了苹果文化,黄土地苹果文化是中国苹果文化起源地。山东烟台是1861年引进西洋苹果,因此烟台不是中国苹果文化起源地。

  黄土地苹果优良品种多达几十种,其中尤以红星、红元帅、红冠、红富士、国光、秦冠、黄元帅等最优。黄土地苹果挂果在省和国家组织的历届苹果评比中,黄土地苹果质量名列前茅。1974年,在全国苹果品种鉴定会议上,洛川苹果总分高于美国蛇果而蜚声海内外;1978年,陕西省标准审定及新品种鉴评会议上,洛川红星、红冠总分名列第一、第二,所有参评指标均达优质;1985年,洛川元帅、国光苹果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1991年,又荣获国家科委“七五”星火博展会银质奖;1994年,在中国首届杨凌农产品博览会上,洛川红富士等3个品种荣获后稷金像奖;1995年10月,在中国第二届农产品博览会上,洛川苹果一举夺冠、获13金7银1铜奖而震惊海内外。黄土地苹果久负盛名,畅销国内24个省市,还外销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地区。

  第二章 苹果概论

  苹果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苹果营养价值很高,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钙量丰富,有助于代谢掉体内多余盐分,苹果酸可代谢热量,防止下半身肥胖。苹果是一种低热量的食物,每100克产生大约60千卡左右的热量。苹果中营养成分可溶性大,容易被人体吸收,故有“活水”之称。它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

  中文名:苹果

  拉丁学名:Malus domestica

  别名:平安果、智慧果、平波、超凡子、天然子、滔婆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主要品类

  苹果品种数以百计,分为酒用品种、烹调品种、鲜食品种3大类。3类品种的大小、颜色、香味、光滑度(可能还有脆性、风味)等特点均有差别。不少品种含糖较高,中等酸度,丹宁含量很低。苹果除生食外,烹食方法也很多,常用作点心馅,苹果馅烤饼可能是最早的美国式甜食。炸苹果常与香肠、猪排等菜肴同食,尤其在欧洲特别普遍。最新的分类学证据显示苹果属的成员也不过38种,要查出一个“属谱”似乎也并非难事,但是每个种似乎都跟我们吃到的苹果有共同之处,并且每个种都可以提供一些水果,虽然有些味道着实不怎么样。从这个角度看,苹果属的每个种都有可能为超市中苹果的甘甜贡献了一分力量。大概在2000多年前,世界各地的果园都有种植。

  苹果树多为异花授粉,有2%~4%的花座果较为理想。虽然成熟苹果的大小、形状、颜色和酸度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通常圆形,直径50~100毫米,带红色或黄色。

  中国是苹果生产大国,产量占苹果总产量的65%。主要品种:陕西洛川富士、陕西延川富士;甘肃天水花牛苹果、山东红星、山西万荣等。

  美国的名种有Red Delicious(香港称地利蛇果,简称蛇果;台湾称五爪苹果)、Gold Delicious等。英国北威尔斯巴德西岛(Bardsey Island)则在近年发现新品种,比普通的果树更健康,除了虫害以外,并不会患病,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罕有的苹果。

  主要品种有:辽伏,寒富及其芽变系,早捷(Geneva Early);夏绿;伏帅;安娜(Anna),藤牧1号;杰西麦克(Jerseymac);珊新嘎拉(Royal Gala)及其芽变系;首红;新红星;超红;红玉;千秋;华冠;新世界,乔纳金及其芽变系;秦冠;王林、首红;灵宝苹果—华冠;栖霞苹果—红富士;花牛;北斗;金帅;大沙。

  历史源流

  苹果原产欧洲中部、东南部,中亚西亚和中国的新疆。在公元前三百年的欧洲,M.P.Cato已记载了苹果的品种。后来,罗马人开始栽培,并有嫁接繁殖。十八世纪J.B.蒙氏及T.A已利用自然杂交进行实生苗选育,逐步推广栽培。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移民把苹果传入美洲,在美洲又培育了不少新品种。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从欧美引入苹果。此后,大洋洲、非洲也都相继引入苹果。近百年来,世界五大洲先后有了苹果栽培。最早期的欧洲人已食用苹果,并对之进行了改良和选育,一些品种早见于2000多年前,在向美洲殖民前,欧洲已知品种达数百个。随着北美的移民浪潮,实生苗苹果品种也到处传播,变成当地传奇人物的巡回使者,在苹果的传播中起了主要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约翰·查普曼,他绰号“苹果佬”,在俄亥俄及印第安纳广泛种植苹果。印第安人和设陷阱捕兽者可能也传播了苹果。

  苹果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红苹果,可见苹果在中国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晋朝郭义恭著《广志》中说:“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当时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晋代中国种植苹果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已有咏苹果诗云:“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迄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萘、朱柰、绿柰”,而且“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李时珍)。“洁可玩,香闻数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见《群芳谱》)。

  苹果为一栽培种,迄今尚未发现其野生原种。中国原始野生苹果称为“柰”,生长在新疆一带,因为“柰”的品质差,生产上早已淘汰,由西洋苹果取代。西洋苹果引进以山东烟台最早,公元1871年,由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引入烟台,开创了中国苹果栽培的新纪元。西北产区、西南产区等苹果产区均直接或间接地从烟台引进苗木,学习技术,烟台是中国苹果种植、苹果文化的根脉所在。2006年,烟台市苹果协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烟台苹果”进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烟台是我国栽培苹果发祥地”。

  品种特征

  形态特征

  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规则的纵裂或片状剥落,小枝幼时密生绒毛,后变光滑,紫褐色。叶序为单叶互生,椭圆形到卵形,长4.9~10厘米,先端尖,缘有圆钝锯齿,幼时两面有毛,后表面光滑,暗绿色。花白色带红晕,径3~5厘米,花梗与花萼均具有灰白色绒毛,萼叶长尖,宿存,雄蕊20,花柱5,大多数品种自花不育,需种植授粉树。果为略扁之球形,径5厘米以上,两端均凹陷,端部常有棱脊。花期4~6月,果期7~11月果熟。

  苹果的芽按性质分为叶芽、花芽两种。叶芽呈三角形,尖长而弯曲,展叶后长成枝,叫做新梢或营养枝。枝条按生长状况可分为:徒长枝、普通枝、纤细枝、叶丛枝:苹果的花芽为混合芽。混合芽萌发的结果枝一般分为:

  短果枝:长度5厘米以下,节间较短,顶芽为花芽。

  中果枝:长度为5~15厘米,节间较短,枝条较粗壮,顶芽为花芽。

  长果枝:长度在15厘米以上的果枝,顶芽为花芽,长果枝与发育枝不易区分,可根据顶芽的饱满程度来判断。

  生长习性

  苹果是落叶乔木,有较强的极性,通常生长旺盛,树冠高大,树高可达1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5米左右。树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规则的纵裂或片状剥落,小枝光滑。果实为仁果,颜色及大小因品种而异。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适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心土为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繁殖栽培用嫁接繁殖。砧木有乔化砧和矮化砧。常用乔化砧有:楸子、西府海棠、山荆子,矮化砧主要引进英国品种。采用宽行密植,行向南北。偏南部地区秋冬土壤封冻前栽植,偏北部地区春季解冻时栽植。苹果自花结实力差,栽植时必须配置授粉树。

  苹果树栽后2~3年开始结果,经济寿命在一般管理条件下为15~50年,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的只有20~30年。由于顶端优势和芽的异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苹果通常具有较强的干性和明显的层性。因品种间的萌芽力和成枝力有差异,其层性的明显程度也不同。[3]苹果的芽按性质分为叶芽、花芽两种。叶芽呈三角形,尖长而弯曲,展叶后长成枝,叫做新梢或营养枝。枝条按生长状况可分为:徒长枝、普通枝、纤细枝、叶丛枝:苹果的花芽为混合芽。腋花芽枝,在当年生枝的叶腋处形成的芽,第二年能开花结果的叫腋花芽。苹果的花芽分化,多数品种都是从6月上旬开始至入冬前完成,整个过程分为生理分化、形态分化和性细胞成熟三个时期。花芽为混合芽,花序为伞房状聚伞花序。每个花序开花5~7朵。

  开花座果

  开花:苹果开花期因各地气候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在4~5月份,每花芽有花3~7朵,且中心花先开。苹果是异花授粉植物,大部分品种自花不能结实。各类结果枝的比例因树龄、品种不同而有变化。通常是幼树的长果枝和中果枝较多,随着树龄的增大,短果枝比例迅速上升,及至盛果期,一般可达70%以上,衰老期几乎完全是短果枝。从品种上看,金帅等品种的长果枝与中果枝较多,新红星、红富士等品种的短果枝比例大,辽伏等品种容易形成腋花芽。

  座果:苹果的正常果实,每果有5个心室,每心室有种子2粒。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分泌激素刺激果肉生长,所以授粉受精良好、种子充实饱满的,果形端正,果肉丰腴;反之,种子发育不良或无种子的一方,果肉凹陷瘦削而成畸形果,因此一定要配置授粉树和改善授粉。

  果实品质

  苹果的果实是由子房和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其中子房发育成果心,花托发育成果肉,胚发育成种子。果实的体积膨大,前期靠细胞迅速分裂的细胞数目的增多,后期靠细胞体积的膨大。

  果实体积的膨大,中期到成熟之前较快,初期和末期较慢,果实重量以成熟前一个月增长最快。果实发育期的长短,一般早熟品种为65~87天,中熟品种为90~133天,晚熟品种为137~168天。果实色泽是商品的重要指标。苹果着色的好和差与糖分的积累、矿质元素的协调、环境条件和激素种类、含量等关系很大。

  后期控施氮肥,增施钾肥,减少果皮中的叶绿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日光照射度,做好排水,降低空气湿度,喷施萘乙酸和2.4-D等激素,都可促进苹果上色。

  苹果从花蕾出现到果实采收,一般有四次落花落果。第一次在终花期,花梗随花谢而一起脱落,通常称为落花。第二次在落花后一周左右,子房略见增大,可持续5~20天,称为前期落果。第三次在第二次落果后的7~14天,果实已达到拇指指甲大,对产量影响较大,称为生理落果,云南一般发生在5月份,北方的物候期比云南晚,发生在6月份,故称“6月落果”。

  第四次在果实采收前,落下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故称采前落果。第一、第二次落花落果,主要是营养不足和授粉受精不良引起。第三次落果,除果实之间争夺养分、胚内生长素缺乏外,是梢果争夺养分激烈所致。因叶片的渗透压大于幼果,争夺养分的力量比幼果强,所以除枝时做好摘心、剪梢等抑制新梢生长外,还应及时追施谢花花肥,补充养分。

  果实发育

  苹果果皮色泽分为底色和表色两种。果皮底色在果实未成熟时一般表现为深绿色,果实成熟时将出现三种情况:

  1.绿色消退,乃至完全消失,底色为红色。

  2.绿色不完全消退,产生黄绿或绿黄底色。

  3.绿色完全不消退,仍为深绿色。

  果皮表色在果实成熟后,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红色、绿色和黄色等三种类型,还有其他颜色,但不多见。

  决定果实色泽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以及黄酮素等。花青素是极不稳定的水溶性色素,主要存在于细胞液或细胞质内。在pH低时呈红色,中性时呈淡紫色,碱性时呈蓝色。与不同金属离子结合时,也会呈现各种颜色,因而果实可表现为各种复杂的色彩。

  影响花青素形成的因素

  除品种的遗传性外,果实中的糖含量是影响苹果花青素形成的主要因素。花青素是戊糖呼吸旺盛时形成的色素原;另外花青素还常与糖结合,形成花青素苷存在于果实中。因此,花青素的发育与糖含量密切相关。任何影响糖合成和积累的因素均影响花青素的发育。较高的树体营养水平、合理负荷、适宜的磷钾肥与氮肥比例、适当控水均有利于果实的红色发育。

  温度对着色的影响也与糖分的积累有关。中晚熟苹果品种夜温在20℃以上时,不利于着色。

  果肉硬度也是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果肉硬度不仅影响到鲜食时的口感味觉,也与果实的贮藏加工性状相关。苹果果肉的硬度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含量、细胞壁中胶层内果胶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果肉细胞的膨压等密切相关。

  果实套袋处理对钙素的吸收与分布

  苹果套袋栽培有能显著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减少果实的农药残留,改善果园的用药结构等优点。但是,果实套袋后,由于改变了果实所处的微域温、湿、光等条件,进而影响到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产生一些生理代谢障碍。而许多研究表明,苹果果实生理病害发生与果实中钙有密切关系。

  苹果果实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能持续摄入钙。套袋前,果实能够吸收整果钙量的20%左右;7、8月份对照果实的整果钙吸收量为66.1%,而套袋果实为73.8%;此外在成熟期仍有一定量的钙素吸收。去袋后,套袋果实的钙吸收量高于对照果实。

  果实套袋后,钙素吸收受到抑制,主要表现在果皮上,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套袋苹果的果皮钙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果心与果肉钙含量与对照果实相差不大,甚至略高于对照果实,尤其是果心钙在花后40~90d明显高于对照果实。

  生产栽培

  气候要求

  气温

  苹果树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月均温不高于20℃,≥10℃年积温5000℃左右,生长季节(4~10月)平均气温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温1200~15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一般认为年平均温度在7.5~14℃的地区,都可以栽培苹果。苹果自然休眠期较长。如冬季温度高,不能满足冬季休眠期所需低温时,春季发芽不齐。

  从世界栽培苹果最多地区来看,冬季最冷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平均气温在-10~10℃之间,才能满足苹果对低温的要求。中国各苹果主要产区的一月份平均气温都在此限度内。生长期(4~10月)平均气温在12~18℃,夏季(6~8月)平均气温在18~24℃,最适合苹果的生长。秋季温度,白天高夜间低时,果实含糖分高,着色好,果皮厚,果粉多,耐贮藏。

  降水量

  苹果在生长期每亩地需降水量约为180毫米。一般自然降水量,实际能利用到果树吸收的约为1/3,这样生长期降水量能有540毫米,已足够用。在4~9月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的地区则需要灌水,中国北方降水量分布不均,70%~80%集中在7~8月间,春季则水量不足。在内陆降水量少的地区,水量不足,因此在建园选地时,必须考虑到灌溉条件和保墒措施,同时也要注意雨季排水措施。

  日照

  苹果树是喜光树种,光照充足,才能生长正常。据山东农大测定,泰安地区金冠、新红星,光照补偿点为600~800米烛光,饱和点在3500~4500米烛光。在此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也加强。日照不足,则引起一系列反应,如枝叶徒长、软弱、抗病虫力差,花芽分化少,营养贮存少,开花座果率低,根系生长也受影响,果实含糖量低,上色也不好。

  土壤

  土壤对苹果的生长、产量、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主要因素是土层、土壤通气、土质。总之,苹果需要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含丰富有机质,微酸性到微碱性。

  风

  大风常给苹果的生长发育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如造成树冠偏斜,影响开花,授粉,破坏叶器官,以及落果等,所以在风大地区建立苹果园,必须营造防风林。

  病虫害防治

  苹果主要病害:

  苹果斑点落叶病

  苹果白粉病

  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褐斑病

  苹果轮纹病

  苹果黑星病

  苹果炭疽病

  苹果主要虫害:

  红蜘蛛

  二斑叶蟎

  食心虫类

  金纹细蛾

  卷叶蛾类

  苹果黄蚜

  介壳虫类

  苹果绵蚜生理性病害:

  苹果苦痘病

  苹果烫叶病

  苹果虎皮病

  苹果痘斑病

  苹果水心病

  苹果小叶病

  苹果黄叶病

  苹果缩果病

  苹果含钾病

  苹果冬季管理技术

  冬季(12月—2月)是苹果树的休眠期,果园管理的重点是冬剪,并结合冬剪剪除病枝、虫枝,刮除粗、老树皮,以减少或消灭越冬的病虫。

  一、冬季修剪

  1.幼龄树的修剪幼龄树的修剪应按照“以轻为主,整形与结果并重,促进早期增产”的原则进行。(1)2—4年生幼树,在安排好骨干枝的前提下,修剪的重点是清理一层密挤枝,整好树形。根据栽植密度,可推广小冠疏层形(亩栽80株以下)和自由纺缍形(亩栽80株以上)。小冠疏层形:一层主枝选留3—4个,选留后对影响骨干枝生长的密挤枝进行清理,每年清理1—2个,力争2年清理完。自由纺缍形:每年选留3—4个小主枝,主枝间距20厘米左右,对过密枝条适当疏除。(2)5—8年生幼树已进入结果期,修剪的重点是清理层间密挤大枝,改善树体光照条件,使结果部位逐步过渡到骨干枝上。密挤处每年清理2—3个,力争3年清理完。经几年调整清理后的树株,小冠疏层形保留5个主枝、1—2个辅养枝,自由纺缍形保留10—13个主枝。

  2.成龄树的修剪成龄树的修剪以“改善光照,提高枝质,稳定优质增产”为目的,修剪的重点是分批疏除二层以上过密的大辅养枝、大侧枝及大枝组,尽量使二层以上保留的大枝呈一条鞭向外延伸,总枝量占全树总枝量的20%以下,以利一层内膛的光照。树冠偏高的要视树势强弱逐步落头开心,把树高控制在3.5米以下;树冠已交接的,对外围密挤枝组要疏除或改造成小型枝组,延长枝干短截,缓外促内,或采用转主换头方式改变主铡枝方向和角度,使上下左右相互错开,冠距保持1米左右,以利改善群体和个体光照条件。

  二、剪除病枝、虫枝

  据调查,危害苹果的许多种病虫害都在枝条上越冬。对在树上越冬的病虫害,结合冬剪彻底剪除病虫枝集中烧掉或深埋,可使来年危害明显减轻。

  三、刮除粗老树皮

  果树粗老树皮及树干裂缝中,往往潜伏着大量越冬的病菌和害虫。刮除粗老树皮,并烧毁或深埋,对多种病虫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有时甚至可以完全消灭某些害虫。

  栽培现状

  世界苹果栽培现状

  世界苹果年产量约为3200万吨。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很大部分苹果用制苹果酒和白兰地。用制苹果酒的苹果占世界产量的1/4。美国、中国、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是最大的生产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阿根廷、智利、南非和美国是最大的输出国。世界生产苹果的国家有80多个,年产量超过或接近100万吨的主产国有12个,按产量排,依次为中国(46%)、美国(9%)、土耳其(6%)、意大利(5%)、法国(5%)、波兰(5%)、德国(3%)俄罗斯(3%)等。不包括中国,元帅系和金冠是世界两大主栽品种,若包括中国在内,富士则成为世界第一大栽培品种。美国、意大利、法国、智利、南非等新发展的果园中红富士占50%以上,中国富士栽培面积占苹果总面积的49.6%。

  各国主栽品种:

  中国:花牛、红星、荣光、元帅系、红将军等;

  韩国:甘红、红露、曙光、秋光、华红;

  美国:乔纳金、恩派、新红星、嘎拉、布瑞本;

  澳大利亚:粉红佳人、澳洲青苹、姆瑞宝石等;

  新西兰:嘎拉、太平洋玫瑰、布瑞本、华丽;

  日本:富士系、国光、津轻系、王林、乔纳金、陆奥、珊夏等。

  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2005年栽培面积为189万公顷,产量达到2400万吨,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量的2/5和1/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单位面积产量由1995年的4.7吨/公顷提高到了平均的12吨/公顷。

  经过近10年的区域化布局调整,苹果面积占全国果园总面积的比重由1996年的34.9%下降到2005年的18.8%,但苹果产量持续增长,2005年占全国果品产量的27.2%。环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势产区,栽培面积分别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40%、39%,产量分别占45%、35%;红富士等优良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出口苹果和苹果浓缩汁的比例占90%以上。苹果贮藏保鲜能力由上世纪70年代全国不足10万吨发展到超过500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25%左右,鲜食苹果产后商品化加工水平逐渐提高,一批苹果生产、销售、加工企业已形成。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浓缩汁生产国。全国加工能力10吨/小时以上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型公司超过35家;鲜苹果加工量由1996年苹果产量的5%增加到20%以上;生产能力由80年代中期不足千吨猛增至100万吨。

  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品种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约束日益加剧;产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产前与产中及产后脱节等等,因此,苹果产业还要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苹果有黄土高原、渤海湾、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产区,根据气候和生态适宜标准,西北黄土高原产区和渤海湾产区是中国最适苹果发展产区,两个区域苹果栽培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4%和34%,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9%和31%,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黄河故道产区属于苹果生产的次适宜区,西南冷凉高地苹果生产规模小、产业基础差,无法满足苹果生产优势区域的要求。

  天水:天水花牛苹果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种。早在四十几年前,“天水花牛苹果”就与美国“蛇果”齐名。2008年,天水市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中国苹果优势产区。全市苹果总面积达115.7万亩,光“花牛”面积就达75.8万亩,总产值为5.1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

  静宁:中国苹果之乡。2007年,静宁县李店河流域10万亩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全面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出口认证、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静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绿色食品静宁苹果产品认证和国家质检总局“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项认证。

  白水:县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其“白水”苹果也被确定为陕西省知名品牌。

  白水和渭北高原的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与生产优质苹果的生态环境完全吻合,属全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已列为陕西和全国苹果生产基地。

  1996年,"白水"牌苹果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并公布启用,是我国首例用地名注册的苹果商标。同年,白水苹果荣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并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华名果"称号,2007年,"白水苹果"商标被确定为中国著名商标。

  延安:土层深厚,海拔800~1100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果实积累糖分,是苹果的最佳适生带。所产苹果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运、无污染,品种近70个,其中大部分为富士、新红星、元帅等优良品种。全市种植面积140万亩,年产量约10亿公斤。尤以洛川县的苹果为佳,被国家外贸部、农业部、商业部、全国供销社列为苹果外销基地县,号称“中国苹果之乡”。该县所产苹果,于1974年在全国237个参评样品中质压群芳,四项理化指标和总分均超过美国王牌水果蛇果,荣获全国第一。曾被第11届亚运会指定为专用水果,1999年澳门回归时又被定为庆典礼宾专用苹果,蜚声海内外。延安苹果及其果汁、果干等制品已成为远销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品和来延旅游观光人士馈赠礼品必购之物。

  灵宝:灵宝位于河南省豫西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是最适于苹果生长地带之一。因为境内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苹果生长,果味在酸度和甜度都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甘甜可口,为苹果之王,其中个别品种单重达1~2千克,色泽鲜艳,味道纯正,多出口至俄罗斯、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苹果作为灵宝三大宝之一(灵宝三大宝:苹果、大枣和黄金),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生产、储备、加工,销售的良好产业链,深加工产品已经有苹果醋、苹果酒、苹果果汁、苹果果脯、苹果罐头等几十个品种,在全国占据着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万荣苹果皮薄肉厚、质脆汁多、酸甜爽口,享有“一口万荣果,三日未绝香”之美誉,口感源自于万荣县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万荣苹果已经畅销全球多个国家,连续四年出口澳大利亚,占全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苹果40%的份额,2015年成为中国首家出口美国的苹果品牌。

  烟台:烟台苹果123是中国最有名的苹果产区之一。产地以烟台辖区内的栖霞、莱阳、招远、海阳、牟平、福山等市(区)为主。其中栖霞苹果以其个大形正,色泽鲜艳,光洁度好,酸甜适中,香脆可口而著称。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被国内贸易部列为果品产加销一体化基地示范市,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全国的苹果标准化示范市,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组委会授予“中国苹果之乡”。烟台苹果素以风味香甜、酥脆多汁享誉海内外,历来为国内外市场所欢。作为烟台苹果的发源地的烟台市,苹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新阶段。到2000年,全市果园面积、苹果产量均比1978年增长了6~7倍。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且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在全国及山东省举办的果品鉴评会上,栖霞苹果荣获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栖霞苹果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国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华名果”。

  2007年中国苹果年会上,静宁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苹果20强县”称号,红富士系列及秦冠苹果多次在省地参评参展中荣获金奖和银奖。生产的烟富3号,秋富1号,成纪富士,秦冠和早酥梨等经农业部果品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各项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家GB-98标准。长富2号、秋富1号在1998年平凉地区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上,均获金奖。烟富2号获2004上海林博会“名特优新奖”,成纪富士获“优秀展品金奖”、并在“2005中国(深圳)果蔬展览会”上获“中华名果”称号。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果蔬产业博览会上“成纪”红富士被评为优质果品奖和上海市民最受欢迎水果奖。在2007全国优质苹果评选活动中,静宁红富士苹果荣获“中国优质苹果金奖”。

  沂源:沂源苹果是山东名产之一,产地在山东淄博沂源,是山东省海拔平均最高的县区,号称“山东屋脊”,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水土保持先进县,被国家科委认定为“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沂源苹果以其色泽鲜艳、清脆香甜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最重要的苹果产地。沂源果品获得省、部优称号38个,连续4次在绿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水果类最畅销产品,红富士苹果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在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选展示会暨“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上,沂源县组织选送的红富士苹果被评为“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并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这是山东省一个获此殊荣的农产品。2007中国苹果年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沂源“中国苹果20强县(市)”荣誉称号。荣获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成了名副其实的“奥运果”。2009年,“沂源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建国60周年成就展,“沂源苹果”被选定为山东省两个农产品之一,沂源苹果走进人民大会堂。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八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沂源苹果”荣获水果类金奖,确定为“全运果”。第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会上沂源苹果荣获本届博览会水果类最畅销产品奖。“沂源苹果”以品牌价值27.58亿元,进入“2010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位列第31位。沂源苹果”先后获省部级荣誉称号40多个,连续5次在全国绿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和“最畅销产品奖”,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专用果”、“十一届全运会专用果”和“上海世博会专用果”。正是这些响当当的荣誉,打造出“沂源苹果”的“品牌金身”。

  蒙阴:蒙阴苹果储藏期长、苹果无污染、无公害、色泽鲜艳、光亮红润,红中透粉,有条红、也有片红,水分多、糖度高,口感好、脆甜香,质细汁多,品质上乘,个大形正。山东蒙阴,属于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是山东省海拔平均最高的县区,号称“山东屋脊”,海拔1430米,山清水秀,土质好,地势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境内无客水流入,发展绿色无公害果品、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砀山:砀山县地处黄河故道两岸,属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苹果生长环境得天独厚,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果实积累糖分,流经千年的黄河故道给这里的土地带来了丰富的养分,沙性土壤更适宜苹果生长,乃苹果的绝佳产地。主要品种有:红富士、新红星、嘎啦、乔纳金等,果品以个大香甜、皮薄爽脆、肉厚核小所著称,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等市场。除苹果外砀山还盛产酥梨、黄桃、油桃、西瓜、甜瓜等瓜果,有“中国瓜果之乡”的美誉。

  文化元素

  民间寓意

  道教把苹果视为仙果,它也是北欧神话中的青春之果,是希腊神话中的爱情之果。

  在吴语地区因吴语“苹果”与“病故”是同音词,所以在吴语地区不在探望病人时赠送苹果。

  在香港等地,西洋苹果又称蛇果,但并非因为它是《圣经》中蛇引诱夏娃亚当吃的禁果,而是因为以前从外国进口苹果时,有人听到外国人称赞苹果delicious(美味),误以为此即苹果的洋名,所以又将其称为“地利蛇果”,后简称蛇果。

  日语称苹果为“リンゴ”(ringo),这是日治时代以日文发音沿用,汉字写法即为“林檎”。传统台语则称作“Phōng-kó”,汉字“苹果”。因台湾地处亚热带地区,在梨山尚未种植苹果前全依靠外国进口。苹果因而价格昂贵,所以早期吃苹果成为奢侈的象征。

  因为苹果的“苹”字和“平”同音,所以在中国吃苹果也有解作“平平安安”的说法。也开始流行圣诞节前夜——平安夜吃苹果的行为,需明确此举源于中国,外国并无此传统。

  观赏价值

  《观赏树木学》中介绍:苹果有4个变种,姿态均甚优美,各具特色,有较高之观赏价值。

  道生苹果:矮生乔木或灌木,高约5~6米,耐寒力较强。

  乐园苹果:极矮化,灌木型,高约2米。

  红肉苹果:幼叶、花、果实及枝干木质部均为红色,极为美丽。

  垂枝苹果:小枝下垂。

  另有一种欧洲之森林苹果:为高8~10米之乔木,具有强大只根系,树冠及果实形态多样,耐寒力特强。作砧木用时,嫁接成活率颇高。

  姿态落叶小乔木。高10余米,幼枝有绒毛,枝条疏散,树冠圆形至椭圆形。

  适地苹果为温带树种。欧洲及中亚原产。欧洲久经栽培,我国于1870年左右,才在山东烟台引进,以后北从黑龙江,南至云南、贵州,均有栽植,其中以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四川、新疆、安徽、江苏等省为数较多。性喜光而较耐寒。好生于土质疏松,排水良好之砂质壤土,故宜择日照充足、空气流通之东南或西南平坦或缓倾斜地区植之。对有害气体,抗性较弱。

  配植孤植、群植均无不宜。庭院中颇适用之。

  繁殖以嫁接繁殖。砧木以海棠棠梨实生苗为止。砧木以播种或插条繁殖。

  管理每年略加修剪,俾整树形,落叶后约于11月间,施用基肥,结果过密时,须予摘果。虫害有卷叶虫、苹果棉虫、苹果牡蛎介壳虫、苹果巢虫、苹果叶虫、苹果食心虫等;病害以赤星病为烈,均应设法防治之。

  营养成分每100克苹果所含热量52大卡。具体营养素含量详见下表:

  


  热量表热量(大卡)52

  蛋白质(克)0.2

  脂肪(克)0.2

  碳水化合物(克)13.5

  膳食纤维(克)1.2

  维生素A(微克)3

  胡萝卜素(微克)20

  维生素B1(毫克)0.06

  维生素B2(毫克)0.02

  烟酸(毫克)0.2

  维生素C(毫克)4

  维生素E(毫克)2.12

  钙(毫克)4

  磷(毫克)12

  钾(毫克)119

  钠(毫克)1.6

  镁(毫克)4

  铁(毫克)0.6

  锌(毫克)0.19

  硒(微克)0.12

  铜(毫克)0.06

  锰(毫克)0.03

  苹果功效

  苹果含有较多的钾,能与人体过剩的钠盐结合,使之排出体外。当人体摄入钠盐过多时,吃些苹果,有利于平衡体内电解质。苹果中含有的磷和铁等元素,易被肠壁吸收,有补脑养血、宁神安眠作用。临床使用证明,让精神压抑患者嗅苹果香气后,心境大有好转,精神轻松愉快,压抑感消失。实验还证明,失眠患者在入睡前嗅苹果香味,能使人较快安静入睡。用苹果洗净挤汁,每次服100毫升,每日3次,连续服用,15天为一疗程,苹果具有降低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苹果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公认的营养程度最高的健康水果之一。而苹果籽更被誉为“生命之库”,营养成分更是果肉的10倍以上。苹果籽蕴含大量植物性荷尔蒙,能有效双向调节人体内分泌,促进细胞微循环,提高细胞活性等。然而,苹果籽中含有毒性物质氰苷。氰苷遇酸或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剧毒物质氢氰酸(HCN)。每克苹果籽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约有几百个微克,几乎不存在致人中毒的可能,但在日常食用苹果时,也应避免食用果核部分。

  食用方法

  可生食或煮熟食用,也可做成果干、果酱、果子冻等,苹果在很多甜食中都会用到。

  在生食或烹制之前最好在冷水中把苹果擦净。果肉如果暴露于空气中的话会被氧化而变黑。为防止氧化,要赶快食用或根据特点用途烹制。

  煮苹果时可加足量的水用文火煮。为了提高速度,可以把苹果切成片状后再用微波炉加热2分钟。根据苹果的种类决定是否加糖和其他种类的水果。苹果煮熟后,所含的多酚类天然抗氧化物质含量会大幅增加,能达到降低血糖、抗炎杀菌的效果。

  最佳食用时间

  中医上讲人体在上午时是脾胃活动最旺盛的时候,那时候吃苹果有利于身体吸收,所以吃苹果尽量选择在中午的饭前/后半小时。

  食用忠告

  忠告1:不妨优先选择套袋处理的苹果。这种苹果表皮干净而均匀,受到污染气体、农药喷洒等的影响比较小。

  忠告2:苹果秋天成熟,新鲜苹果当时销售无需保鲜剂处理,吃果皮更为安全。最不放心的是远渡重洋而来的外国苹果,因为它们必定要经过保鲜处理,而且国外水果打蜡更为普遍。

  忠告3:新鲜苹果表面天然有一层果蜡,但还有薄薄的果粉,并非光可鉴人的样子。苹果收获后,为了提高商品价值并延缓苹果的失水,常用打蜡机进行上光,并可能有保鲜剂处理之类问题,故看到表面特别漂亮发亮的苹果,特别是反季节苹果,最好削皮后再吃。

  忠告4:最好选择有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的苹果,这样的苹果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会少得多,即便不等于零,也会比普通苹果皮中残留量小,吃果皮更为放心。

  早上空腹吃苹果好吗?

  身体情况并不是很好的人,早上最好不要空腹吃苹果,尤其是一些肠道不好的人。对于一些戒冷的人,早上空腹吃苹果会引起胃部不适。

  对于身体很好的人来说,早上空腹吃苹果有一定益处,但是也不能过度吃苹果,如果早上吃的苹果过多,很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建议吃一个即可。

  在早上的时候,尤其是处于空腹的状态下,吃苹果可以补充大量糖分,因此说早上吃苹果对于我们身体益处很大。

  苹果所蕴含的半乳糖荃酸对人体排毒有益,早上吃苹果有利于防止胆结石。当然苹果不能代替正餐,早上吃过苹果之后仍要进食早餐,否则易造成饥饿。

  挑选贮藏

  挑选方法

  红富士苹果的挑选方法:

  (1)看苹果柄是否有同心圆,由于日照充分,比较甜;

  (2)看苹果身上是否有条纹,越多的越好;

  (3)苹果是越红,越艳的好。

  秦冠苹果的挑选方法:

  (1)挑大小匀称的,最好是中等大的;

  (2)用手按下苹果,按的动的就是甜的,按不动的就是酸的。

  (3)颜色要均匀。

  黄元帅苹果的挑选方法:

  (1)挑颜色发黄的,麻点越多越好;

  (2)用手掂量,轻的比较绵,重的比较脆。

  家庭储藏

  家庭中常见的容器有缸、罐、坛、纸箱、木箱,这些容器都可用来贮藏苹果。所用的缸、罐、坛必须洗净擦干,并用白酒涂擦缸、罐、坛的内壁,也可在其中放半瓶白酒(用量可根据贮量的多少而定),瓶口敞开。苹果采收后先放在阴凉处摊放几天,然后分层放在缸、罐或坛内。装好后再喷洒上白酒,根据贮量不同可喷洒50~150克不等,用棉絮盖其上再蒙上一层塑料布封口,防止酒气散发,吃苹果时随取随盖,一般可贮藏半年以上。

  历史

  苹果原产于欧洲和中亚及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的阿拉木图与新疆阿力麻里有苹果城的美誉。中国古代的林檎、柰、花红等水果被认为是中国土生苹果品种或与苹果相似的水果。苹果在中国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当时多用于熏香衣裳等,亦有置于床头当香熏或置于衣服,最初作为香囊,较少食用。但也有看法认为,林檎和沙果,曾被误认为苹果,真正意义上的苹果是元朝时期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现代汉语所说的“苹果”一词源于梵语,为古印度佛经中所说的一种水果,最早被称为“频婆”,后被汉语借用,并有“平波”、“苹婆”等写法。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群芳谱·果谱》中,有“苹果”词条,称:“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许多中国农学史、果树史专家认为这是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一词。

  中国土生苹果属植物在古代又称“柰”或“林檎”。李时珍说:“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青者为绿柰”和“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而《食性本草》中亦有说:“林檎有三种,大长者为柰,圆者林檎,小者味涩为梣。”日语借入中文“林檎”一词,日语的“林檎”即为苹果。台湾部分说台语的民众习称苹果为“lìn-gōo”,这是源自日语“林檎”(りんご,ringo)的发音。

  中国土生苹果品种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东等地广泛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甜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清朝时期北京旗人用其当作贡果。清朝末年,美国人在山东烟台等地引进西洋品种苹果,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也在关东州的熊岳设立农业试验基地,引进西洋苹果并进行杂交改良。烟台和大连也因此成为著名的苹果产地。民国时期以后,西洋品种苹果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土生品种苹果逐渐被果农淘汰,种植范围不断缩小,最后仅河北省怀来地区有少量保存,但这些果树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中国灭绝。

  科学研究

  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世访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清发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苹果中存在具有核酶活性的环状RNA。

  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苹果上的一种病害——苹果锈果病时,我国科学家已经从苹果中分离到一种特殊环状RNA。但是,限于检测及分析技术的限制,一直未能揭示出它的真面目。2012年,李世访结识了专门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吴清发,决定共同探究苹果中环状RNA的真面目。

  研究团队通过对含有环状RNA的苹果锈果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反复验证,终于拿到了该环状RNA的全序列。序列分析发现,该环状RNA由434个核苷酸组成,是一种迄今为止从未见过报道的新的环状RNA。该研究为今后从植物和动物中发现更多环状RNA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第三章 苹果来自哪里?古代叫什么?苹果的前世今生

  苹果,一种全世界都种植的水果,在我国北方更是被广泛种植,而苹果的戏也非常多。比如一颗苹果的掉落启发了牛顿,比如图灵死后在床边发现的半个毒苹果。

  在中国,苹果有个奇特的名字,叫“柰”。而且还是一些志怪小说里的仙家宝贝。南北朝时,禇沄在《咏柰诗》中这样写:

  成都贵素质,酒泉称白丽。红紫夺夏藻,芬芳掩春蕙。映日照新芳,丛林抽晚蒂。谁谓重三珠,终焉竞八桂。不让圜丘中,粲洁华庭际。

  那么,苹果有什么来头?发源地在什么地方?又经历过什么样的历史变迁?

  一、从第四纪冰川期到秦汉

  image.png

  大约2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席卷全球,在这场自然的演化浩劫中,很多动植物被淘汰。

  在美洲,刃齿虎、锯齿虎、美洲拟狮、北美猎豹、恐狼、哥伦比亚猛犸象、美洲乳齿象等等动物从此灭绝。在这个时期,寒冷和温暖交替出现,天气极不正常,一些动植物无法适应这样多变的天气,在痛苦的折磨中永远消失。

  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新疆生长着一些成排的树木,这些树木和别的树木混杂生活在一起,寒冷和酷热使这些树木有些被淘汰,有些却顽强的存活了下来。这些存活下来的树木在天气变得炎热时,会和地上的野花一起盛开,遥望着远处的雪山和溪流,组成了那个遥远时代最美的画面。

  这种树木,就是苹果树!

  image.png

  关于苹果起源,在世界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欧洲最早的记载是关于一个金苹果的故事,记载在荷马史诗中。但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的佐证。

  有证据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250年左右的《植物问考》中,作者是狄奥弗,他在书中这样说:

  一些植物,比如葡萄、无花果树、石榴、苹果、梨……

  而此时,中国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278年,屈原投江。260年,长平大战。256年,名义上的周正式灭亡。同在这个时期,公元前273年,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即位。在公元前264年,比长平之战早四年,罗马和迦太基发生了第一次布匿战争!

  关于起源,很多学者持多地起源的观点。

  我国最早是记载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这篇描写上林苑繁华的赋中是这样写的:

  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渿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

  “柰”就是苹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很多种水果,什么枇杷柿子,杨梅樱桃啥的。

  image.png

  而在杨雄的《蜀都赋》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黄甘诸柘,柿桃杏李,枇杷杜樼栗柰,棠黎离支,杂以梴橙,被以樱梅,树以木兰,扶林禽……

  而这个时候,就已经是刻意的去栽培苹果了,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这样说:

  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绿柰。

  柰这个名字,从西汉开始流传。

  image.png

  二、从西晋到唐朝

  汉朝以后,西晋人郭义恭在《广志》中记载:

  林檎,似赤奈子,亦名黑禽,亦名来禽。言味甘,熟则来禽也。

  同在这个时候,道教盯上了这种水果,圆圆的,紫红紫红的,于是道教把这种果子摇身一变,成为了他们的仙果。

  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

  须弥山有柰,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轻柔,能腾虚也。

  另一本原作者不详的的《汉武故事》中这样说:

  上握兰园之金精,摘圆丘之紫柰。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书里,都把紫苹果当成了灵丹仙药,对于一些成书于魏晋时期、隋唐前的一些小说里,但凡是沾到点古怪东西,比如说到神仙鬼怪了,必定会提到柰,也就是苹果。可见在当时,这圆圆的水果在人们心中有着神圣的位置。

  到了唐朝时,中原地区很少种植,这是因为苹果生长的特殊习性造成的,并不适合大面积栽培。

  image.png

  唐代段式成在自己的小说《酉阳杂俎》中记载:

  白柰,出凉州野猪泽,大如兔头。

  我们在唐代的诗里,经常可以看到出现“萍”字,比如陈子昂在《送客》中这样写:

  白萍已堪把,绿芷复含荣。

  李贺在自己的《追和柳恽》中是这样写的:

  汀州白萍草,柳恽乘马归。

  但这些都不是指苹果,因为在这个时候,因为在这个时候,要么叫“柰”,要么叫“林檎”,直到现在,日本仍然还是这要的发音。

  但是,此时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名字叫“频婆”,冷不丁一听,这是个谐音啊!但其实这是个误会。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唐朝时佛教兴盛,而频婆这个名字是从印度来的,当时的印度佛教兴盛,当时的印度有一种红瓜,这种红瓜的名字音译过来就叫“频婆”。

  于是,在崇尚佛教的唐朝,就想着把跟红瓜接近的东西给套上这个名字,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苹果的身上。

  image.png

  三、宋朝到现在

  到了宋朝的时候,柰这个名字还是很流行的。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还是非常多的。

  比如宋代诗人梅尧臣在自己的《深夏忽见柰树上犹存一颗实》中写:

  累累後棠柰,落尽风雨枝。行乐偶散步,倚杖聊纵窥。林叶隐孤实,山鸟曾未知。物亦以晦存,悟兹身世为。

  当然了,这时候,频婆也开始流行,宋一个不知名作者在《采兰杂志》称:

  燕地有频婆,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华言相思也

  直到明朝前期,苹果的书面名字还是叫柰,明万历年间的袁宏道写过这样的诗:

  终日惜柰花,一身苦牵羁。

  到了万历三十几年,苹果这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了文献中。

  王象晋在自己的农书《二如亭群芳谱·果谱》中这样记载:

  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

  从此,柰退出了历史,苹果一直叫到现在!

  image.png

  到了近现代,苹果在我国北方地区普遍栽种,而且也一直在培育新品种,各种适合各地品种被培育和栽培。但我们还是要说,现在的苹果跟古时候我国的苹果已经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不管怎么变化,原产于中国这个不能变,历史上一直都有记载,从最初的柰,到后来的频婆果,明朝首次的记载,直至现在的全面种植,这就是苹果的前世今生!

  第四章 苹果最初发源地是哪儿?

  苹果是一种古老的水果,起码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苹果树是传说中伊甸园里命运之树,亚当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苹果。对于苹果的赞美,从古至今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从丢勒和克拉纳赫的油画,到欧里庇德斯、莎士比亚,一直到泰戈尔和里尔克以及普列什文,都有描写苹果的诗句。高尔斯华绥写过小说《苹果树》,普宁写过小说《冬苹果》,契诃夫的小说《新娘》也特意把新娘娜嘉要离家出走放在家乡的苹果园中,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盲厨师》,更是把莫扎特为临终前的盲厨师演奏的场景,放在了盲厨师眼前苹果花开的四月清晨。 为什么人们对于苹果赋予如此的感情?我想大概因为苹果确实甜美好吃,又普及得很,到处能够看到。苹果树从来不假贵族,而是十分的贫民化,一般都长得并不高大,绝不拒人千里之外,而是伸手可摘,显得温柔可亲。起码不像是荔枝那样的高贵,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没错,苹果是大众化的水果之一,在世界水果产量最高的,第一是香蕉,第二就是苹果。美国19世纪著名的牧师亨利·沃德·比彻尔曾经说苹果是最民主化的水果:“不管是被忽视,被虐待,被放弃,它都能够自己管自己,能够硕果累累。” 比彻尔说的极对,苹果树的生命力极顽强,耐寒力超过任何水果,大概是生长在纬度最高地方的水果了吧。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那里没有别的果树,只能够种苹果树,是国光的变种,果子不大,有些发酸,但很脆。苹果下树没多久,冬天就来了。北大荒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大烟泡儿”一刮,冷得很。因此,苹果很难过冬,当地老乡曾经把苹果储存在菜窖里,土豆都冻成了冰砣,苹果更是早就冻黑冻烂了。我们刚去的第一年,心里充满着好奇和好胜,秋天到来的时候,苹果树挂果了,菜地里的卷心菜也开始抱心了,我们把苹果放在卷心菜的菜心里,等卷心菜的叶子一层层地长出来,把苹果就紧紧地包在菜心里了。收卷心菜时,我们把包着苹果的卷心菜放进菜窖里,到新年和春节,打开卷心菜,一个个红红的苹果滚了出来,居然一点没冻,咬一口,还是那么脆生生的。如果说在北大荒我们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话,这应该算一项吧。当然,也是苹果自己的生命力旺盛,用北大荒的话说是“抗造”。可以说,它们是在北大荒的冬天和我们惟一相依为命的水果了,在新年和春节的时候,它们给我们欢乐,让我们想起了遥远的家。 据统计,世界每年苹果的产量有几千万吨,美国产量最高,占了世界将近四分之一。美国人对苹果情有独钟,在他们国土刚刚开发的时候,是苹果帮助他们将荒原改造成了家园。美国有名的民间英雄“苹果佬约翰尼”,就是当年用了一生40年的生命时光将苹果树的种子撒在俄亥俄州的荒野上的。 美国向世界出口最多的苹果,是我们现在相当熟悉的蛇果。据说,这是当年在依阿华培养出的新品种,1893年参加密苏里路易安纳一次比赛时,获得了头奖而被命名为蛇果的,蛇果英文意思是“美味”,因为那时的蛇果“甜得没有了方向”。如今,蛇果在我国已经快臭了街。记得九十年代初,在珠海海关前的免税商店,第一次见到这种从美国进口来的蛇果,特意买了几个带回家,却全家人谁也不愿意吃。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甜,关键是太面,有些像我们早就淘汰了的锦红苹果。 我猜想1893年时的蛇果大概不会这样,一百多年过去了,再好的茶冲到现在也不会是原来的味道了。几千年以来,苹果和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人类改造着它的命运,也改变着它的口味,苹果树越来越像是人类驯养的狗一样,只能够惟命是从。苹果的拟人化、规模化和商业化,使得它们的爹妈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品种之中,退化是必然的。它们原来的野性已经渐渐失去了许多,它们的创造性就越来越差。 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在他的《植物的欲望》一书的“苹果”一章里,特意列举了这样一个事实,前苏联的生物学家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瓦维洛夫早在1922年就发现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一带的野生苹果树林,为了研究苹果的遗产基因多样性,他要求保护这片在世界范围内少见的野生苹果树林,却成为了斯大林时代对遗传学大批判的牺牲品,先是被关进监狱,后被折磨死在集中营。为了苹果,约翰尼成了英雄,他却成了罪人。 波伦接着说,1989年,瓦维洛夫的学生如今80岁高龄的生物学家艾玛卡·迪杰高里夫邀请一批科学家到阿拉木图看那片野生苹果树林,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他挽救它,“因为一个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正从阿拉木图向周边的丘陵地带扩散开来”。 我们怎么还能够吃到那种“甜得没有了方向”的苹果?我们就是这样破坏着和我们人类几千年以来相依为命的苹果,而且,不仅是苹果。苹果的历史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历史。 在新疆石河子市,我见到满街栽的街树都是苹果树。我不知道世界还有没有别的城市也把苹果树作为街树的,我反正是没见过。那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离阿拉木图很近,让我想起阿拉木图的苹果,如此的链接,是对比还是安慰?或许,苹果自身就是一则现代寓言。

  第五章 紫柰与苹果

  苹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由于其口味甘甜,营养丰富,受到了很多国家人民的欢迎。因此,苹果与葡萄、香蕉、柑桔并称为世界四大水果。

  苹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得从夏朝说起。相传夏禹曾吃“紫柰”,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提到“枇杷橪肺,亭柰厚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写道“凉州有冬柰,冬熟”,柰就是中国古代的苹果。柰的别名有很多,如林檎、沙果、花红。柰是中国古代主要栽培的苹果品种。

  可是,柰与现代苹果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柰与现代苹果都属于蔷薇科苹果属。

  但不同的是,柰属于花红种,现代苹果属于苹果种。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中记载:“柰,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这样味道的柰显然与现代苹果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中国老百姓常吃的苹果,其源头需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87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夫妇把现代苹果引植到山东烟台,开始了中国现代苹果栽培历史。后来,山东青岛和辽宁南部相继引进国外苹果品种。一当国外品种引入中国,与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后,大面积的栽培种植便开始了。随着国外苹果品种的引进,中国古代苹果便逐渐失去了市场。

  如今,中国苹果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一带、黄土高原地带等地。种植品系主要有元帅、富士、嘎啦和金冠等。这些品系的苹果与古代苹果相比,果形硕大、色泽明艳、口感爽脆。优良的品质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在全世界90多个种植苹果的国家中,中国的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

  第六章 大禹治水吃过它,人类因它而被放逐?苹果的前世今生!

  平安夜送苹果,似乎已成为广大国人的一种习俗,也是在这一天广大情侣朋友之间最安全的礼物之一了。

  据说,平安夜送苹果的习俗已然流行到国外了。

  可是亲爱的你,知道苹果的前世今生吗?它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呢?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与苹果有关的趣事呢?苹果有哪些品种?

  知道了这些,今晚送苹果的时候,你也可以好好吹嘘一晚上,收获一波崇拜的小眼神~

  在中国,道教把苹果视之为仙果,但苹果这个名字却来自佛经。

  在欧洲,它是北欧神话中的青春之果,是希腊神话中的爱情之果,是圣经中的禁忌之果。

  人们常常会津津乐道苹果是如何砸中牛顿,促成了牛顿的物理学发现;又是如何让乔布斯开创苹果帝国,跻身全球数码大师行列。在20世纪,一位数学天才用毒苹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位揭开了苹果起源之谜的农学大师却不幸瘐死监狱之中。

  在小小的一颗苹果身上,发生着众多历史故事,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01 苹果在中国

  苹果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水果之一,苹果树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叶椭圆形,有锯齿。果实呈球形,味甜,口感爽脆,富含丰富的营养。中文学名苹果,别称平安果,智慧果,严波,超凡子,萍婆等等称呼。

  苹果在中国的历史,其实很久远了。

  据古籍记载,中国最早栽培的是苹果的传统品种为绵苹果。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年)在《上林赋》写道“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遝离支,罗乎后宫”,用于形容都城长安附近的上林苑的壮丽景象,这一句话中描述都是水果,有枇杷、柿子、杨梅、樱桃等,还有一个柰,这个柰就是绵苹果最早的名字啦。

  《山海经》的编撰者之一的刘歆(公元前50~23年)在自己著作《西京杂记》中也有描述:

  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绿柰。上林苑紫奈,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著衣不可浣,名脂衣奈,此异种也。招邑所产者,味酢,人不甚珍。

  好嘛,早在西汉时期,白柰、紫柰,绿柰,三个颜色的苹果就在中国凑齐了对儿。

  同一时期的扬雄则在著作《蜀都赋》中向世人描绘了苹果的另一品种花红,古时候的名字叫做:林檎!

  棠黎离支,杂以梴橙,被以樱梅,树以木兰,扶林檎,爚般关。

  为啥要叫林檎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为后人做出了解释:

  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檎、来禽之名。

  因这种果子味道甜美,能把众多禽类引到果林里来,便有了林檎的名字。

  苹果贴画

  这时候的苹果作为一种贵族食物,它引起的轰动可不仅仅是在文学作品中,道教也注意到了这个红彤彤,鲜艳多汁,甘甜可口的水果。

  茅山派创始人陶弘景,在《真诰》一书中说道:夏禹诣钟山,啖紫柰,醉金酒。于是大禹成了一位治水途中累了一边吃紫色的苹果一边喝黄酒的得道高人。

  想想就很有画面感,但具体是真是假,无从考证, 多半牵强附会,类似于今天的品牌销售找一个明星出来代言一样,大禹这种在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没有收到任何代言费的情况下,被后代子孙拿来代言了一把苹果,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唐代。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得大量佛经被翻译成汉文。

  频婆是梵语bimba的音译,在印度用来指代是一种葫芦科植物,红瓜。因为红瓜成熟的时候颜色红润光亮,所以在佛经中常常用来比喻红亮物体,或者是用来形容健康嘴唇的色泽。佛经《华严经》中:“唇口丹洁,如频婆果”,用来形容佛祖的嘴唇红润健康。

  红瓜这个食物,在印度很普遍,但是在中国就少见了,于是为了理解这个频婆果,中国人煞费苦心,一场植物的牵强附会的运动开始了。

  首先遭殃的是红豆,唐代人一度认为红豆就是佛经中的频婆果,后来为了让广大佛教信徒们理解这个频婆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果子,慧琳大师在注解佛经用词发音和意义的《一切经音义》一书中写道:“其果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者”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煞费苦心的解释,不但没有澄清频婆果的本来面貌,反而让人以为林檎就是频婆果,于是苹果就有了张冠李戴的频婆果的名字。

  后来,不给植物名称加个草字头就不舒服的好事者又给频字加上草字头,频婆果便成了蘋婆果。

  再后来,叫着叫着,苹婆果变成了苹果,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红苹果

  到了明代,《群芳谱·果谱》一书中就有明确记载:

  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借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

  当然,古人吃到的苹果,与咱们现代人吃到的苹果是不一样的。

  187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夫妇把现代苹果引植到山东烟台,开始了中国现代苹果栽培历史。约翰·倪维思带来水果包括有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

  经过不断培育,这种外来引入的苹果,充分适应了中国的地理气候环境,开始生根发芽,并开始被人为的大规模种植,于是中国古代苹果便逐渐失去了市场,被淘汰出局。

  02 苹果在欧洲

  欧洲两大神话体系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中都对苹果有着记载,将其推向神圣的地位。

  在北欧神话中,诸神居住的阿斯加德园里有一对令人艳羡的伉俪。丈夫是众神之王奥丁的儿子布拉吉,妻子则是青春之神伊敦,她保管着苹果这种青春之果,园中所有神祇都要定期到她那里吃一点苹果,才能永葆年轻,避免像凡人一样衰老死亡。否则,即使是神,也将要面临诸神的黄昏。

  诸神的黄昏

  而在另一神话体系,希腊神话中由一个苹果引发了一场血案!

  某年某月某日,天后赫拉、战神雅典娜、爱神阿芙罗狄蒂在参加婚宴过程中遇到一位女神厄里斯,厄里斯给了三人一个金苹果,不要好奇金苹果是啥苹果,关键是金苹果上写着:给最美丽的人!

  最美丽的人,这三个掌握权势的女人谁肯认输!吃不吃苹果事小,保住脸面才是关键!于是三位女神都想得到苹果,一番争吵,争持不下,最后闹到宙斯面前。

  宙斯一看这局面,为难了。赫拉是他老婆,雅典娜是他女儿,阿芙罗狄蒂是他亲姑姑,得罪了谁,以后的日子都别想过安生了!于是宙斯心生一计,他把这个皮球踢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让三位女神去找王子做裁判。

  帕里斯一看这情况也很为难,这时赫拉说:你要是选我,我就给你至高无上的权力。雅典娜说:你要是选我,我就给你超能力让你战无不胜。阿芙罗狄蒂说:你要是选我,我就让天下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做你妻子!帕里斯毫不犹豫地选了阿芙罗狄蒂,眼都没眨!爱神如愿得到苹果,心满意足。

  后来,阿芙罗狄蒂魔怔了希腊王国的王后海伦,让帕里斯得以携海伦私奔。这下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堂堂希腊国的国王被人公然戴了绿帽子,拐走了王后!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儿也不能忍!打,必须打!狠狠的打!

  于是特洛伊战争正式打响,旷日持久,整整打了十年!最终帕里斯被杀,特洛伊被攻灭。

  后来苹果成为了爱情的象征,在古希腊,向人扔苹果是一种爱意的表达。

  在基督教文化中,苹果又被称之为禁忌之果,人类因为偷吃了苹果,而被放逐出伊甸园。

  旧约的《创世记》一篇中记载到伊甸园中有两棵树:生命树和善恶树,神嘱咐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万万不可偷食这两棵树上的果实。然而夏娃没有禁住蛇的引诱,摘下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与亚当分食,结果他们就具备了道德观念,知道赤身裸体是羞耻之事。神在重重惩罚他们之后,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从此人类就肩负了偷吃禁果的原罪。

  这个禁果,一般认为就是苹果。

  人类被放逐出伊甸园

  03 苹果轶事

  广为流传的关于苹果的轶事,是跟牛顿有关。

  话说在1666年夏末,牛顿背靠着一颗苹果树休息,沉思。正好一个苹果掉落在牛顿的头上,牛顿大受启发,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也无从考证,仅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另外一个与苹果有关的科学家,是数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对,就是那位被称作计算机科学之父以及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程序员的开山鼻祖!

  1954年6月8日,图灵被发现死在家中的床上,床头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泡过氰化物的苹果。法医检验表明图灵死于氰化物中毒,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杀。

  乔布斯在创建苹果的时候,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苹果的logo就是一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

  苹果公司

  04 苹果种类

  目前世界各国种植的苹果种类主要有:

  日本的有:富士系、国光、津轻系、王林、乔纳金、陆奥、珊夏等;

  韩国的有:甘红、红露、曙光、秋光、华红等;

  美国的有:乔纳金、恩派、新红星、嘎拉、布瑞本等;

  澳大利亚的有:粉红佳人、澳洲青苹、姆瑞宝石等;

  新西兰的有:嘎拉、太平洋玫瑰、布瑞本、华丽等;

  至于咱们中国国内的品种,主要有:

  中国国内苹果种类

  在中国一东一西两处产的红富士苹果,广受好评,一个是山东烟台的红富士,降雨充足,口感清脆汁水多。另一个是新疆阿克苏的红富士,昼夜温差大,风味浓郁,甜味十足。

  在云南昭通,这里的苹果,越丑越好吃。这里是被中国农科院定为全国苹果生长最适宜区,位于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光照条件和昼夜温差大,采用不套袋的栽培方式,长出来的苹果表皮带由阳光锈斑。据说,这是太阳亲吻后的痕迹,锈斑越多越甜。

  昭通糖心丑苹果

  在甘肃天水,花牛生长于此,它和美国蛇果,同属于红元帅品种,生在美国叫蛇果,长在中国叫花牛!口味绵绵糯糯,带有沙沙的口感。

  天水花牛

  在四川阿坝小金县,生长着不一样肤色的苹果,俗称黄香蕉,金冠。据网上消息透露,因为周边有牧区的缘故,藏民们会把牛羊牵进果园,留下丰厚的肥料,基本不使用化肥,让苹果会生长得更自然,长出来的苹果也更香甜可口,鼻子凑近一闻,香气四溢,轻咬一口,带有一点点酸,酸中又有甜,整个口腔中都充斥着浓郁的苹果香味,所谓唇齿留香,不外如是。

  四川阿坝金冠苹果

  我尤其喜欢吃

  香甜软糯,唇齿留香。

  以上几种,是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种类的苹果,当然国内还有其他不少品种,留待笔者去探索发现,诸位小伙伴们如有比较好的推荐,欢迎评论区留言哈,让我也开开眼,一饱口福~万分感谢!

  一饱口福

  05 写在最后

  不管是不是平安夜,我都衷心的祝愿我亲爱的朋友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福美满!

  最后,多吃苹果,保持健康。

  第七章 “柰”究竟是一种什么水果?现在还有吗?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烟花易冷》时参考了杨衒之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的《洛阳伽蓝记》,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创作出了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这是一本集佛教、历史、文学为一身的奇书。但咱们题不在此处,里面有种水果叫“柰”,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比如在《洛阳伽蓝记·卷四·白马寺》里有这么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异於馀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荼实重七斤,蒲萄实伟於枣,味并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时,常诣取之。或复赐宫人,宫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味。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

  这里提到了两种,一种是葡萄,葡萄那时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种是“柰”,这个字代表的是什么神仙水果?带着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记载,不止是古籍文献中,在古代诗词中也大量出现,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韵的七言律诗《故梁国公主池亭》中这样写:

  平阳池馆枕秦川,门锁南山一朵烟。素柰花开西子面,绿榆枝散沈郎钱。装檐玳瑁随风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馀歌舞地,玉箫声绝凤归天。

  image.png

  这里要说一下,这个王建是今天的开城人,高丽王朝的开国皇帝,也称高丽太祖,高丽毅宗史官金宽毅编撰的《编年通录》中,认为王建的曾祖父是唐肃宗,这个经不住考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松京志·卷七》,咱们题不在此处,故略过不提。

  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一些记载中,这个柰是反复出现,而现在却看不到这个字,那这个柰来自什么地方?现在有没有了?古代时的产地和种植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image.png

  一、关于产地

  我们向上查的话,这个柰字最早出现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

  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我们可以看出来,司马相如写上林苑中这一句明显都是水果,有枇杷、有柿子、有杨梅、有樱桃和荔枝,当然里面也出现了柰。

  这样冷不丁的一看,好像这个柰就是产自汉朝都城长安似的,但我们同时要知道,在汉朝上林苑中的水果,很多都是从别处移栽的,比如一些南方水果,不可能原生于长安。

  那这个柰的出处是不是在长安也就很可疑,但司马相如只写华丽的辞藻,不会解释出处,他写的又不是农书和水果书,我们如果想知道具体的出处,还得向别的文献中寻找。

  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白柰,出凉州野猪泽,大如兔头。

  唐朝的凉州跟前面没有什么区别,有时候也叫武威,大多都是指现在的甘肃省凉州区,但有时候这个凉州又能占半个甘肃地区,可不管怎么说,这里说的白柰是在甘肃出产。

  宋朝科学家苏颂在《本草图经》中也有差不多的记载:

  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

  image.png

  梁时沈约编撰的《宋书·符瑞志》中记载:

  晋武帝太始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实,生酒泉。

  这里说的是酒泉也有奈,我们可以从这些古籍文献中整理出来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古代时,柰生长于我国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全年少雨,全年温差大,便于糖分堆积,这对我们后面的产地求证非常重要。那么,这个柰究竟是什么呢?

  image.png

  二、关于身份

  在我国古代,关于水果的名字记载,除了《诗经》中略有不同,后面的古籍基本上跟现代差不多,但这个柰却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因为我们在现在的水果种类中完全找不到这个字,也不能知道这个柰代表了什么水果。所以要查柰从古到今的身份转变,我们还得在一些记载中去佐证,唐朝时,张鷟编撰的《朝野佥载》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贞观中,顿丘有人于黄河渚上拾菜,得一树栽子,大如指,持归莳之。三年乃结子五颗,味如柰似林檎,多汁,异常酸美。送县,县上州以其奇味,乃进之。后树长成,渐至三百颗,每年进之,号曰朱柰,至今犹存。

  我们看到这段记载里,说有人拾菜时得到一段树枝,栽下结的果子味道像是柰又像是林檎,这说明柰和林檎有着一定的关联,至少味道上是差不多的。而在王羲之的《王右军帖》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林檎,又名花红、花红果、沙果、频婆果、文林郎果、来禽。

  在这里,说林檎和柰本来是一种水果,只不过叫了不同的名字,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别名叫“频婆果”,而这三个名字在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中也可以统一起来:

  柰,一名频婆,与林檎一类而二种。江南虽有,西土最丰。树与叶皆似林檎,而实稍大,味酸,微带涩。可栽,可压。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

  这里说柰和林檎是一个种类,两个分支,再一次提到了频婆。这个频婆是梵语,本意是频婆果,原产于印度,佛教传入古代中国后,南朝刘宋高僧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这种果子:

  其果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者。

  image.png

  于是,后来的人就把林檎叫成了频婆果,而林檎在以前和柰是一品两种,所以等于是把柰叫成了频婆果,而我国古代的水果要么有木字旁,要么有草字头,于是有人给频字叫上了草字头成了“蘋”,频婆果成了蘋婆果,简化后成了苹婆果,再去中间字成了苹果。当然咱们也不是在胡说,清朝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中这样写:

  红笠乌衫担侧挑,苹婆杏子绿蒲桃。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这里写的是萍婆。所以,我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柰就是频婆,又叫蘋婆果,也就是后来的苹果。但我国以前并没有苹果这个词,而且现在的苹果也并不是我国原产,这里的柰是一种绵苹果。那这种绵苹果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是什么样的呢?现在还有没有绵苹果呢?

  image.png

  三、柰在古代的发展

  早在汉朝时,柰已经经过了长期的人工栽培和种植,并且培育出了不少的品种,只不过一直产于西北偏远地带,在汉朝时并没有记载罢了,而汉武帝时期和以后,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加大,设立了好几个郡,产于那边的柰也终于有了记载。

  汉代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这样说:

  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绿柰。

  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汉朝时就已经至少有了三个颜色不同的品种,而晋代郭义恭在《广志》中也有差不多相同的记载:

  柰有白、 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

  这里记载的不但有品种,还有产地,仍然是我国西北地区,跟上面的《宋书》是可以印证上的。

  此外,柰在古代也是志怪小说喜欢的一种水果,动不动就在志怪小说里出现,南朝道士陶弘景在《真诰》里这样说:

  夏禹诣钟山,啖紫柰。

  image.png

  原作者已经无考的道教神仙传记小说《洞仙记》中记载:

  展上公学道于伏龙地,乃植柰弥满所住之上。常白诸仙人云:昔在华阳下,食白柰美,忆之未久,忽已三千岁矣。郭四朝后来住其处,又种五果。上公云:此地善,可种柰,所谓福乡之柰,可以除灾疠。

  在种植方面,北魏末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四·种柰桃第三十四》中把种柰的方法和种桃的方法写在了一起:

  柰桃,欲种,熟时合肉全埋粪地中。直置凡地则不生,生亦不茂。性早实,三岁便结子,故不求栽也。至春既生,移栽实地。若仍处粪地中,则实小而味苦矣栽法,以锹合土掘移之。性易种难栽,若离本土,率多死矣,故须然矣。

  所以,柰也就是绵苹果,是原产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本土水果。在我国古代的栽培和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从汉朝到明清,都有不断层的记载。古代人对这种果子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所以多写入志怪神话小说。晚清时期,国外的苹果传入中国,绵苹果的种植开始大幅度减少,但也并没有完全消失,直到现在,在我国青海、甘肃等于仍有栽种。

  而一种原产于我们本土的水果却被后来者给顶替,我们初听似乎应该愤怒和感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在产量和味道之间,自然是有优势者胜出,我们吸收了外来的水果,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属于我们本土的高产量果子,这同样也是一种进步。我们不止是说柰在古代的发展,同时也是在为古代原产果子追根溯源。

  第八章 “柰、林檎、频婆”

  柰[nài]

  ⒈ 柰字的出处

  柰字最早出现在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年)的《上林赋》中:

  “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遝离支,罗乎后宫。”

  《上林赋》中这一句都是水果,有枇杷、柿子、杨梅、樱桃等,当然也出现了柰。但《上林赋》不是农书,若知道柰的具体出处,还得从其他文献中寻找。

  image.png

  西汉刘歆(公元前50~23年)在《西京杂记》中这样写道:

  “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绿柰。”……“上林苑紫奈,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著衣不可浣,名脂衣奈,此异种也。招邑所产者,味酢,人不甚珍。”

  从《西京杂记》的记载可以看出,柰在汉朝时,就已经有了至少三个不同颜色的品种。

  东汉(25~220年)的郭宪在《洞記》中记载:

  “有紫柰,大如斗,甜如蜜。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如漆。可染衣。其汁着衣,不可湔浣。亦名闇(暗)衣柰。”

  image.png

  此外,柰在古代也是志怪小说喜欢的一种水果,如南朝道士陶弘景(456~536年)在《真诰》里这样写:

  “夏禹诣钟山,啖紫柰。”

  ※⒉柰的产地

  关于柰的产地,古籍中也有详细记载。

  南朝文学家沈约(441~513年)编撰的《宋书·符瑞志》中记载:

  晋武帝太始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实,生酒泉。

  image.png

  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803~863年)的《酉阳杂俎》中有这样的记载:

  白柰,出凉州野猪泽,大如兔头。

  北宋科学家苏颂(1020~1101年)在《本草图经》中也有差不多的记载:

  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

  不论是酒泉、还是凉州,大多都是属于现在的甘肃。所以从这些古籍文献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古代,柰生长于我国西北地区。

  在汉朝时,柰就已经经过了人工栽培、种植,并培育出不少的品种,只不过因其产于西北偏远地带,当时并没有记载。而汉武帝时期之后,在西北地区设立了好几个郡,柰也终于有了记载。

  ※⒊ 柰的种植

  在种植方面,晋代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这说明晋代时柰的种植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

  image.png

  北魏末年,贾思勰(533~544年)在《齐民要术·卷四·种柰桃第三十四》中把种柰和桃的方法写在了一起:

  柰桃,欲种,熟时合肉全埋粪地中。直置凡地则不生,生亦不茂。性早实,三岁便结子,故不求栽也。至春既生,移栽实地。若仍处粪地中,则实小而味苦矣栽法,以锹合土掘移之。性易种难栽,若离本土,率多死矣,故须然矣。

  综上,柰就是是原产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本土水果,也就是绵苹果。它在我国古代的栽培、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从汉朝到明清,都有不断层的记载。因古人对柰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所以多将它写入志怪神话小说。

  林檎[qín]

  晋代郭义恭(265~317年)著《广志》云:

  “林檎,似赤奈子,亦名黑禽,亦名来禽。言味甘,熟则来禽也。”

  东晋王羲之(303年-361年)的《王右军帖》中有这样的记载:

  “林檎,又名花红、花红果、沙果、频婆果、文林郎果、来禽。”

  image.png

  而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对林檎做了如下描述:

  [时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檎、来禽之名。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便可得到林檎的来源:因这种果子味道甜美,能把众多禽类引到果林里来,便有了林檎的名字。

  林檎、柰的关系

  唐代小说家张鷟(660~740年)编撰的《朝野佥载》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贞观中,顿丘有人于黄河渚上拾菜,得一树栽子,大如指,持归莳之。三年乃结子五颗,味如柰似林檎,多汁,异常酸美。送县,县上州以其奇味,乃进之。后树长成,渐至三百颗,每年进之,号曰朱柰,至今犹存。

  这段记载里,说有人拾菜时得到一段树枝,栽下后结的果子味道像是柰又像是林檎,这说明柰和林檎有着一定的关联,至少味道上是差不多的。

  image.png

  明代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记载的:

  “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

  根据以上古籍记载,柰和林檎应该是一个种类的两个分支。

  “苹果”的来历

  “苹果”的来历可追溯到梵语“频婆”一词源,频婆为古印度佛经中所说的一种水果。

  ※ ⒈ 柰和频婆

  晋代郭义恭(265~317年)著《广志》云:

  “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

  明代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

  [时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缀于木之形。梵言谓之频婆,今北人亦呼之,犹云端好也。

  ※ ⒉林檎和频婆

  南朝刘宋高僧慧琳(420~479年)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频婆这种果子:

  “其果似北方林檎,极鲜明赤者。”

  ※ ⒊柰、林檎、频婆的统一

  image.png

  在明代文人王象晋(1561~1653)的《群芳谱》中,将“柰、林檎、频婆”统一了起来:

  柰,一名频婆,与林檎一类而二种。江南虽有,西土最丰。树与叶皆似林檎,而实稍大,味酸,微带涩。可栽,可压。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

  ※ ⒋从“频婆”到“苹果”

  起初,有人把柰叫成了频婆,也有人把林檎叫成了频婆,后频婆被汉语借用,并逐渐演化为“平波”、“苹婆”、“苹果”等写法。

  明朝王象晋(1561~1653)的《群芳谱·果谱》中有记载:

  “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

  许多中国农学史、果树史专家认为这是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一词,但这一苹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苹果。

  那么中国的苹果城和现代意义上的苹果又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呢?小编下篇文章为您解读。

  (2019年秋 于 甘肃会宁)

  第九章 苹果在古代叫什么?古人取了个非常唯美的名字,被日本沿用至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上可供选择的丰富多彩,所以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可以吃到各种美食,甚至是对于古代人而的言“珍馐美味”,对于我们而言却只是稀松平常的食物。在现在视为平常之物的苹果,在古代却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用,这是因为在那时苹果不易见,而且当时品种很难种植,所以价格昂贵。

  而现在苹果人人都可以吃起,因为“苹果”谐音“平果”,所以又叫平安果,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其实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苹果”,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苹果的原始名称,但因为品质差,所以渐渐被西洋果所代替。

  我们今天所吃的苹果,一开始是从元朝才传入中国,后来山东等地一直有种植,虽然味道甜美,但皮薄而娇,不容易运输。公元1871年同治年间,美国人在山东烟台等地引进了西洋苹果,并在那里设立农业试验基地,专门研究苹果的品种。

  现代汉语所说的“苹果”一词,源于印度佛经上所说的一种红而甜的果子,因为印度佛经都是用梵语写成的,所以“苹果”一词也从梵语中得来,最早为“频婆”,慢慢演变成“苹果“。此果子, 在我国历史也十分悠久,上文提过最早源于夏禹时代。

  后, 到了公元前141年汉武帝时期,“林檎“和”沙果“因为长得像苹果,也被人们以为是苹果。西汉的宫廷上苑中也曾种植过“柰”,“林檎”,但并不是食用的,而是将成熟的果子, 放在床头做成香薰,或放在衣服里面制成香囊。

  宋人李调元曾写过一首咏苹果诗,有一句是”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说明那时苹果并不常见,人们也不会将它当成一种水果来食用,而是一种具有观赏且颜色奇艳的果子。

  虽然我国苹果已经不再沿用旧称,但日本的苹果有两种读音,其中一种和“林檎“两个字发音很像。早在我国唐朝时期,日本就曾派遣唐史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所以今天去看日本有许多建筑和我国唐朝十分相似,而且他们的”日语“里面也有很多”汉语“的元素。

  日本所引进的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礼仪,语言,建筑,, 服饰,还有一些良禽佳木,其中或, 许就有被当作观赏装饰的“, 林, 檎“,因此他们的语言里面也保持着”林檎“这个称呼,是源于中华文化中对于苹果原始称呼。

  至今台湾省土语还将苹果称为“lin-goo“, ,也是源自于, 我国西汉时期所种植的那种类似”苹果“的果子。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苹果成为, 了我们生活里面必不可少的一种水果,它富含维生素,而且还具有减肥功效,受到广大女性青睐。

  第十章 关于苹果的古诗

  1、《南海百咏抄》

  宋·李调元

  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

  错认如花, 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

  2、《冬日杂咏八首·其六》

  当代·蔡淑萍

  昔曾珍北果,何日渐南来?闻道可祈福,窗前手自栽。

  3、《减字木兰花·香蕉苹果》

  清代·姚华

  志搜赤柰。别样色香宜作绘。褪了绯青。莫较楂梨总解酲。

  日南佳实。入赋巴且芳似蜜。双胜相兼。东海书来雪尚函。

  4、《依韵和李宰秋思》

  宋·梅尧臣

  一叶与风舞,已知天地情。将令百果实,竞振群虫声。陶令欲收秫,豳人思誓觥。更吟君丽句,谁为写锺评。

  5、《伊犁纪事诗四十三首 其七》

  清·洪亮吉

  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 粉红墙。

  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

  扩展资料

  苹果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红苹果,可见苹果在中国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道教把苹果视为仙果,它也是北欧神话中的青春之果,是希腊神话中的爱情之果。在吴语地区因吴语“苹果”与“病故”是同音词,所以在吴语地区不在探望病人时赠送苹果。

  1、咏柰诗(柰是苹果的古称)

  南北朝:褚沄

  成都贵素质,酒泉称白丽。红紫夺夏藻,芬芳掩春蕙。

  映日照新芳,丛林抽晚蒂。谁谓重三珠,终焉竞八桂。

  不让圜丘中,粲洁华庭际。

  译文:成都的苹果贵在质量好,酒泉的苹果被叫做“白丽”。红紫色的花在夏天最漂亮,芬芳的味道掩盖着春天的蕙草。太阳照着新开的花,丛林中抽出了稍微有些迟的枝条。谁说苹果比珍珠还珍贵,可以与传说中的八株桂树媲美。苹果树不比园中的其他树差,光辉漂亮得照亮了整个庭院。

  2、柰树

  明代:杨起元

  树下阴如屋,香枝匝地垂。吾侪携酒处,尔柰放花时。

  有实儿童摘,无材匠石知。成蹊若桃李,难以并幽姿。

  译文:苹果树下树荫大得像屋子,香气的枝条很多,垂到地上。我们一起喝酒的地方,正好是苹果树开花的地方。有苹果让儿童采摘,但是木匠知道苹果木材不好用。即使桃李的下面可以开辟小路,也没有苹果树的姿容这么优雅。

  3、和萧国子咏柰花诗

  南北朝:谢瑱

  俱荣上节初,独秀高秋晚。吐绿变衰园,舒红摇落苑。

  不逐奇幻生,宁从吹律暄。幸同瑶华折,为君聊赠远。

  译文:前不久的苹果树,花开得还很茂盛,如今秋色已深,只剩下一朵花了。绿色褪去剩下衰败的果园,红色的花朵凋谢,落了一地庭院。苹果并不为了夺目绚丽而生,宁愿遵从平稳温暖的阳光。幸好我看到了这洁白的花朵,摘下一朵,送给你远行。

  4、深夏忽见柰树上犹存, 一颗实

  宋代:梅尧臣

  累累後棠柰,落尽风雨枝。行乐偶散步,倚杖聊纵窥。

  林叶隐孤实,山鸟曾未知。物亦以晦存,悟兹身世为。

  译文:当时苹果树上果实累累,风雨飘摇过后,只剩下空空的枝条。我偶然为了欢乐来这边散步,拄着拐杖,姑且看看苹果树。苹果叶隐藏了仅存的果实,连山中的鸟也不知道。连苹果都知道低调保全自己,想想我自己是不是也该这样做呢。

  5、黄莺儿 画苹果花

  清代:吴绡

  别样不胜娇。软丝丝、缀碧条。海棠姿态些儿较。嫩红酥欲消。

  淡胭脂带潮。香生玉魇轻含笑。最难描。风情无限,半晌却停毫。

  译文:苹果花别样娇柔,绿色的枝条软绵绵的。有点像海棠的样子,红艳柔嫩的感觉真好。胭脂一般的颜色娇滴滴的。香气如玉,微微含笑,连画家都画不出来。这种无限的风情,我愣了一会,还是下不了笔。

  1、《南海百咏抄》

  宋·李调元

  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

  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

  2、《林檎》

  未知·画知语

  久候浥晨雨成泪,佳果香腮尚未绯。

  难捧林檎瑶台向,风雨几经到枝魁。

  3、《次韵吉老游青原将归》

  宋·黄庭坚

  欣欣林皋乐,赏心天际翔。

  清樽鱠鲂鲤,朱果实圆方。

  醉罢听疏雨,衾寒梦国香。

  雨余山吐月,的皪满帘霜。

  展转复展转,钟鱼晓琅琅。

  思归笑迎门,儿女相扶将。

  4、《依韵和李宰秋思》

  宋·梅尧臣

  一叶与风舞,已知天地情。

  将令百果实,竞振群虫声。

  陶令欲收秫,豳人思誓觥。

  更吟君丽句,谁为写锺评。

  5、《大人生朝六首·庠孙》

  宋·项安世

  角羁小小未多知,但识堆盘果实奇。

  星女机边榴粲粲,炎官繖底柿累累。

  绿皱紫壳如拳栗,玉液肌似碗梨。

  愿得仙翁千岁寿,长分馀颗及孙儿。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有咏尝互佰就脂脚拌协饱茅苹果诗: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

  第十一章 千年紫柰熟,四劫灵瓜丰

  出自唐诗人吴筠的《游仙二十四首》

  启册观往载,摇怀考今情。

  终古已寂寂,举世何营营。

  悟彼众仙妙,超然含至精。

  凝神契冲玄,化服凌太清。

  心同宇宙广,体合云霞轻。

  翔风吹羽盖,庆霄拂霓旌。

  龙驾朝紫微,后天保令名。

  岂如寰中士,轩冕矜暂荣。

  鸾凤栖瑶林,雕鹗集平楚。

  饮啄本殊好,翱翔终异所。

  吾方遗喧嚣,立节慕高举。

  解兹区中恋,结彼霄外侣。

  谁谓天路遐,感通自无阻。

  愍俗从迁谢,寻仙去沦没。

  三元有真人,与我生道骨。

  凌晨吸丹景,入夜饮黄月。

  百关弥调畅,方寸益清越。

  栖神合虚无,洞览周恍惚。

  不觉随玉皇,焚香诣金阙。

  西龟初定箓,东华已校名。

  三官无遗谴,七祖升云輧。

  体妙尘累隔,心微玄化并。

  一朝出天地,亿载犹童婴。

  使我齐浩劫,萧萧宴玉清。

  怡神在灵府,皎皎含清澄。

  仙经不吾欺,轻举信有征。

  畴昔希道念,而今果天矜。

  岂非阴功著,乃致白日升。

  焉用过洞府,吾其越朱陵。

  高真诚寥邈,道合不我遗。

  孰谓姑射远,神人可同嬉。

  结驾从之游,飘飘出天垂。

  不理人自化,神凝物无疵。

  因知至精感,足以和四时。

  碧海广无际,三山高不极。

  金台罗中天,羽客恣游息。

  霞液朝可饮,虹芝晚堪食。

  啸歌自忘心,腾举宁假翼。

  保寿同三光,安能纪千亿。

  将过太帝宫,暂诣扶桑处。

  真童已相迓,为我清宿雾。

  海若宁洪涛,羲和止奔驭。

  五云结层阁,八景动飞舆。

  青霞正可挹,丹椹时一遇。

  留我宴玉堂,归轩不令遽。

  欲超洞阳界,试鉴丹极表。

  赤帝跃火龙,炎官控朱鸟。

  导我升绛府,长驱出天杪。

  阳灵赫重晖,四达何皎皎。

  为尔流飘风,群生遂无夭。

  予因诣金母,飞盖超西极。

  遂入素中天,停轮太蒙侧。

  若华拂流影,不使白日匿。

  倾曦复亭午,六合无暝色。

  道化随感迁,此理谁能测。

  九龙何蜿蜿,载我升云纲。

  临睨, 怀旧国,风尘混苍茫。

  依依远人寰,去去迩帝乡。

  上超星辰纪,下视日月光。

  倏已过太微,天居焕煌煌。

  停骖太仪侧,整服金阙前。

  肃肃承上帝,锵锵会群仙。

  鸿炉发灵香,广庑张钧天。

  玉醴洽中座,霞膏充四筵。

  良期无终极,俯仰移亿年。

  峻朗妙门辟,澄微真鉴通。

  琼林九霞上,金阁三天中。

  飞虬跃庆云,翔鹤抟灵风。

  郁彼玉京会,仙期六合同。

  予升至阳元,欲憩明霞馆。

  飘飘琼轮举,晔晔金景散。

  结虚成万有,高妙咸可玩。

  玉山郁嵯峨,琅海杳无岸。

  暂赏过千椿,遐龄谁复算。

  招携紫阳友,合宴玉清台。

  排景羽衣振,浮空云驾来。

  灵幡七曜动,琼障九光开。

  凤舞龙璈奏,虬轩殊未回。

  高升紫极上,宴此玄都岑。

  玉藻散奇香,琼柯流雅音。

  灵风生太漠,习习吹人襟。

  体混希微广,神凝空洞深。

  萧然宇宙外,自得乾坤心。

  晨登千仞岭,俯瞰四人居。

  原野间城邑,山河分里闾。

  眇彼埃尘中,争奔声利途。

  百龄宠辱尽,万事皆为虚。

  自昔无成功,安能与尔俱。

  将期驾云景,超迹升天衢。

  骨炼体弥清,鉴明尘已绝。

  恬夷宇宙泰,焕朗天光彻。

  羽服参烟霄,童颜皎冰雪。

  隐符千魔骇,鸣玉万帝悦。

  遂使区宇中,祅气永沦灭。

  朝逾弱水北,夕憩钟山顶。

  颛顼清玄宫,禺强扫幽境。

  烛龙发神曜,阴野弥焕炳。

  导达三气和,驱除六天静。

  玉楼互相晖,烟客何秀颖。

  一举流霞津,千年在俄顷。

  扬盖造辰极,乘烟游阆风。

  上元降玉闼,王母开琳宫。

  天人何济济,高会碧堂中。

  列侍奏云歌,真音满太空。

  千年紫柰熟,四劫灵瓜丰。

  斯乐异荒宴,陶陶殊未终。

  整驾辞五岳,排烟凌九霄。

  纷然太虚中,羽旆更相招。

  且盼蓬壶近,谁言昆阆遥。

  悠悠竟安适,仰赴三天朝。

  予招三清友,迥出九天上。

  挠挑绝漠中,差池遥相望。

  大空含常明,八外无隐障。

  鸾凤有逸翮,泠然恣飘飏。

  寥寥唯玄虚,至乐在神王。

  纵身太霞上,眇眇虚中浮。

  八威先启行,五老同我游。

  灵景何灼灼,祥风正寥寥。

  啸歌振长空,逸响清且柔。

  遨嬉无迹赏,顾眄皆真俦。

  不疾而自速,万天俄已周。

  返视太初先,与道冥至一。

  空洞凝真精,乃为虚中实。

  变通有常性,合散无定质。

  不行迅飞电,隐曜光白日。

  玄栖忘玄深,无得固无失。

  千年紫柰熟,四劫灵瓜丰。

  释义

  【千年】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唐卢照邻《中和乐章·歌登封》:“山称万岁,河庆千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汉

  【紫】《廣韻》將此切《集韻》蔣氏切,音呰。《說文》帛靑赤色。《釋名》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論語》紅紫不以爲褻服。《郉昺疏》紫,北方閒色。《又》惡紫之奪朱也。《何晏註》紫,閒色之好者。又水名。《史記·司馬相如傳》紫淵在其北。《註》文穎曰:西河穀羅縣有紫澤,其水紫色。又姓。《廣韻》出《何氏姓苑》。又同孳。《荀子·非十二子篇》紫然洞然。《註》紫,與孳同。柔弱之貌。漢典考證:〔《釋名》紫,疵也,非正色。正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謹照原文正色之疵改五色之疵。〔又同絮。《荀子·非十二子篇》紫然洞然。

  【柰】《唐韻》《集韻》乃帶切《韻會》乃代切《正韻》尼帶切,音。《說文》果名。《廣韻》柰有靑、白、赤三種。《潘岳·閒居賦》二柰曜丹白之色。又徐鉉曰:假借爲柰何字。《書·召誥》曷其柰何弗敬。又《廣韻》那也。柰、那通。《王維·酬郭給事詩》强欲從君無那老。那作柰。《韓愈·感春詩》已矣知何柰。柰作那。○按俗作,以別于柰何之柰。又俗作奈,以別于柰果之柰。皆非。

  【熟】〔古文〕《玉篇》市六切《廣韻》殊六切,音淑。《說文》本作。食飪也。《玉篇》爛也。《禮·祭義》亨熟羶薌。又《廣韻》成也。《書·金滕》歲則大熟。又《戰國策》願王熟慮之。又《史記·齊悼惠王世家》灌將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又《史記·大宛傳》率多進熟于天子。《註》漢書音義曰:進熟,美語如成熟者也。又《釋名》荆豫人謂長婦曰熟。熟,祝也。祝,始也。 《韻會》熟,本作孰。後人加火,而孰但爲誰孰字矣。zdic.net漢&#

  【四】〔古文〕《唐韻》《集韻》息利切,音泗。《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隂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爲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 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易,非四之本義也。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劫】《唐韻》居怯切《集韻》《韻會》訖業切,音衱。《說文》欲去以力脅止曰劫。一曰以力去曰劫。《徐曰》會意。《玉篇》强取也。《正韻》奪也,勢脅也。《禮·儒行》劫之以衆。又《韻會》劫劫,猶汲汲也。《韓文》人皆劫劫。又《傅毅·舞賦》形態和神意協,從容得志不劫。《註》言雍容不相廹也。又浩劫,宮殿大階級也。《杜甫·玉臺觀詩》浩劫因王造,平臺訪古遊。《韻會》通作刧。亦通作刦。

  【灵】《廣韻》郞丁切,音靈。《字類》小熱貌。又《正字通》俗靈字。(靈)〔古文〕霛《唐韻》《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鈴。《玉篇》神靈也。《大戴禮》陽之精氣曰神,隂之精氣曰靈。《書·泰誓》惟人萬物之靈。《傳》靈,神也。《詩·大雅》以赫厥靈。又《大雅·靈臺傳》神之精明者稱靈。又《詩·鄘風》靈雨旣零。《箋》靈,善也。又《廣韻》福也。又《廣韻》巫也。《楚辭·九歌》思靈保兮賢姱。又靈氛,古之善占者。《屈原·離騷》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又《周禮·地官·鼓人》以靈鼓鼓社祭。《註》靈鼓,六面鼓也。又《禮·檀弓》塗車芻靈。《註》芻靈,

  【瓜】《唐韻》《正韻》古華切《集韻》《韻會》姑華切,音騧。《說文》也。象形。《詩·豳風》七月食瓜。《禮·曲禮》爲天子削瓜者副之。又《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註》王瓜,萆挈也。《前漢·食貨志》菜茹有畦瓜瓠果蓏。《齊民要術》二月辰日宜種瓜。《廣雅》龍蹄獸掌,羊骹兔頭,桂支蜜筩,蛌貍頭,皆瓜屬也。又木瓜。《詩·衞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傳》木瓜。楙木也。可食之木。《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凡取幹之道七,柘爲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爲下。又天瓜,栝樓別名。見《本草綱目》。又昆侖瓜,茄子

  【丰】〔古文〕〈〉《集韻》符風切,音馮。丰茸,草盛貌。《說文》从生,上下達也。《徐曰》艸之生,上盛者,其下必深根也。毛氏曰:凡邦夆峰豐等字从此。又容色美好貌。《詩·鄭風》子之丰兮。 《六書正譌》俗作丰,上畫从丿者,非。(豐)〔古文〕《唐韻》敷戎切《集韻》《韻會》敷馮切,音酆。《說文》豆之豐滿者也。一曰器名,鄕飮酒有豐侯,亦謂之廢禁。《陸佃云》似豆而。《海錄碎事》《射禮》:置豐於西階。古豐國之君以酒亡國,故以爲罰爵,圖其人形於下寓戒也。《儀禮·鄕射禮》司射適堂西,命弟子設豐。《註》將飮不勝者,設豐所以承其爵也。

  游仙二十四首——千年紫柰熟

  千年紫柰熟释义

  【千年】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唐卢照邻《中和乐章·歌登封》:“山称万岁,河庆千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汉

  【紫】《廣韻》將此切《集韻》蔣氏切,音呰。《說文》帛靑赤色。《釋名》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論語》紅紫不以爲褻服。《郉昺疏》紫,北方閒色。《又》惡紫之奪朱也。《何晏註》紫,閒色之好者。又水名。《史記·司馬相如傳》紫淵在其北。《註》文穎曰:西河穀羅縣有紫澤,其水紫色。又姓。《廣韻》出《何氏姓苑》。又同孳。《荀子·非十二子篇》紫然洞然。《註》紫,與孳同。柔弱之貌。漢典考證:〔《釋名》紫,疵也,非正色。正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謹照原文正色之疵改五色之疵。〔又同絮。《荀子·非十二子篇》紫然洞然。

  【柰】《唐韻》《集韻》乃帶切《韻會》乃代切《正韻》尼帶切,音。《說文》果名。《廣韻》柰有靑、白、赤三種。《潘岳·閒居賦》二柰曜丹白之色。又徐鉉曰:假借爲柰何字。《書·召誥》曷其柰何弗敬。又《廣韻》那也。柰、那通。《王維·酬郭給事詩》强欲從君無那老。那作柰。《韓愈·感春詩》已矣知何柰。柰作那。○按俗作,以別于柰何之柰。又俗作奈,以別于柰果之柰。皆非。

  【熟】〔古文〕《玉篇》市六切《廣韻》殊六切,音淑。《說文》本作。食飪也。《玉篇》爛也。《禮·祭義》亨熟羶薌。又《廣韻》成也。《書·金滕》歲則大熟。又《戰國策》願王熟慮之。又《史記·齊悼惠王世家》灌將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又《史記·大宛傳》率多進熟于天子。《註》漢書音義曰:進熟,美語如成熟者也。又《釋名》荆豫人謂長婦曰熟。熟,祝也。祝,始也。 《韻會》熟,本作孰。後人加火,而孰但爲誰孰字矣。

  第十二章 古代的苹果和今天的一样吗?

  林檎、柰子、频婆,这些都是苹果的古称,但和如今吃的苹果又有点不同。

  林檎,指的是古代南方产的偏小的、甜中带酸的绵苹果,口感绵软。为什么叫林檎呢?《本草纲目》中说:“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即林中的禽鸟们非常喜欢吃这种小苹果,故得此名,也有“来禽”的别名。

  柰子,指的是古代北方产的较大的、味甜的绵苹果。

  频婆,是原产印度的苹果,名字是梵语音译过来的。频婆颜色鲜红,佛经形容佛陀“唇口丹洁,如频婆果”。后来,频婆也成为林檎和柰子的别名。“频婆”二字,也渐渐衍变为“蘋果”,简化后即为今之“苹果”。

  无论是南产的、偏小的、味偏酸的林檎,还是北产的、偏小、味甘甜的柰子,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绵苹果,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沙果”。而我们现在吃的脆的苹果是在19世纪中叶,从欧洲引进的。

  所以,我们看古代本草书里记载的林檎或柰子的,讲的其实是沙果。那我们就看下沙果的性味功效——

  林檎虽不伤脾,多食令人发热,以其味涩性温也。病患每好食此多致复发,或生痰涎而为咳逆,壅闭气道使然。

  ——《本经逢原》

  林檎,味酸苦平涩,无毒,止渴、好唾,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备急千金要方》

  南方产的味偏酸的沙果,性温,主要功效就是生津止渴。因为有酸涩之味,所以还有止泻涩精之功。但缺点更多——

  其性温,多食令人发热病;其质沙,多食令人腹胀。我们以前还讲过,水果要吃甜的,酸涩的水果容易生痰,甚至阻滞气血运行。另于患病或刚愈的人而言,最好忌口味偏酸的水果,容易发作或复发。

  北产实大,名频婆,俗呼蘋果。甘凉轻软,别有色香,润肺悦心,生津开胃。耐饥醒酒,辟谷救荒,洵果中仙品也。

  ——《随息居饮食谱》

  柰,益心气,主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卒患食后气不通,生捣汁服之。

  ——《食疗本草》

  如果是那种味道甘甜的大沙果。其性凉润,有生津润肺之效;其气香,有益心气、使人开心,以及开胃和脾之功。但也不能吃太多,不然也会引起消化不良。

  今天,无论是沙果(绵苹果)还是脆苹果,都是人们改良后的品种,应该说是要比野生的品种平和得多的。

  如今的脆苹果,应是性凉味甘的。以气香者为胜,有开胃、悦心、顺气之效。同样,酸苹果是不宜吃的。且即便不是沙质的,吃苹果很容易会有饱腹感,吃多了也会不消化。

  第十三章 “第四个苹果”——洛川苹果文化的新内涵

  美丽的洛川县是熠熠闪耀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塬面广阔,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民间艺术灿烂,这里拥有生产优质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盘古开天,亚当和夏娃偷吃了当时为禁果的苹果,孕育了人类和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苹果是生命的起源。

  苹果原产于欧洲、西亚、中亚及土耳其一带,是古老的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其祈福、养生的功效更为人们敬佩。

  苹果之所以成为水果之王,是因为唯有它可以启发心灵、宁神静心、消除疲劳,不仅有帮助消化和保健作用,更可以象征平安吉祥。

  关于洛川苹果如何被称为“第四个苹果”还得从历史变迁说起……

  第一个苹果——生命果: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孕育了生命。

  第二个苹果——物理果:苹果树下坠落的苹果启发了牛顿,产生了牛顿定律即万有引力定律。

  第三个苹果——科技果:乔布斯在品尝了美味苹果后,出品了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

  第四个苹果——生态果:中国陕北黄土高原在创造了绿色秀美山川奇迹的同时,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洛川苹果”更是名扬中外。

  洛川苹果生产起始于1947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洛川苹果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1974年在中国“三部一社”组织的全国苹果鉴品中获得第一,洛川红星的鉴评指标还超过了比照参评的美国蛇果。当时洛川建立起全国面积最大的出口苹果生产基地。

  此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洛川苹果进入大规模栽培与逐步专业化生产阶段:2000年左右,进入以提质增效创品牌为主要特点的现代果业建设新阶段。目前全县苹果面积为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近9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洛川苹果已取得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服务产品等近30项重大品牌和冠名权,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洛川县正依托苹果产业园区,国际苹果会展中心、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和420万吨现代贮藏设施,建成全国苹果科研、物流、信息大数据基地,走一条依靠苹果特色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之路,将洛川打造成为国际苹果之都,实现洛川苹果“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目标。

  近年来洛川苹果连同这块黄土地上馥郁芬芳的洛川蹩鼓、剪纸、麻绣等民间艺术,已成为人们研究洛川苹果文化的重要题材,如今在果园里、市场上、超市中、餐桌上、被誉为“第四个苹果”的洛川苹果因其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而接受,成为国人心目中的“金果”。

  洛川果业服务中心旨在服务延安洛川苹果洛川果农,帮果农把苹果卖一个好价格,帮果商收到好苹果,价格分析来源代办提供,本文仅作为果农 果商朋友参考使用,不作为投资使用【本着服务果业,欢迎广泛转载洛川果业服务中心产业资讯,转载请注明:来源洛川果业服务中公众号:LCGYFWZX,未按照要求均按照侵权处理,

  第十四章 全方位塑造苹果品牌文化

  近年来,洛川县通过构建洛川苹果文化理论体系,成立洛川苹果文化研究协会,多次举办高层次笔会,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洛川苹果品牌文化内涵,为提升洛川苹果的品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理论增内涵

  洛川县先后从北京、西安、杨凌等地邀请了一批专业人士,对洛川苹果文化探索与构建战略、世界苹果文化内涵、中国与洛川苹果文化内涵与特质、洛川苹果发展史、洛川苹果品牌文化构建等十余项内容做了专题研究探索,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并先后在西安和洛川召开了三次洛川苹果文化构建研讨座谈会,编辑出版了《洛川苹果文化(理论卷)》,为洛川苹果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组织机构促发展

  除成立了洛川苹果文化研究协会外,该县还相继在北京、西安、深圳、昆明、海口、上海、延安等重要目标城市筹组建立了洛川苹果文化研究协会,为洛川苹果文化的营造与推介、专卖店的落地与成长、品牌的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苹果文化树品牌

  洛川县在2008年开始筹建中国·洛川苹果博览馆,于2011年落成布展,成为展示与传播洛川苹果文化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洛川县还多次举办高层次笔会,先后邀请百余位著名作家、书画家前来采风,并通过规划建设苹果采摘、旅游观光果园或基地,吸引各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与此同时,该县还相继编写出版了《金土地·红苹果》、《不一样的苹果》、《丰碑》、《魅力洛川》等一系列丛书,创办了文学期刊《果乡风》,推出了主题电影《蹩鼓小子》、电视连续剧《苹果红了》,使洛川苹果文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十五章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起初写作“频婆”,而“频婆”又有过“平波”、“平坡”等同音异写。本文拟从考察“频婆”果出发,讨论汉语中“苹果”一词的来源,兼为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文献资料,敬待有关专家的批评指正。

  本文的题目,是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先生发现的。2001年4月,罗新先生在阅读傅乐淑笺注朱有燉《元宫词百章》时,注意到其中关于元朝后期“平波”果的一些材料,遂由此就中国苹果栽培历史、苹果名称演变等问题,与我在“往复”网站(http:/www.wangf.net)进行了反复讨论。在果树史、农学史、食物史领域,我们都是外行。然因讨论之需,查阅并搜集了更多的资料,颇有以往专家、论著未曾留意者。后来,我又陆续对这方面的材料作了一些增补。因此本文实际上也是对我们此前讨论的小结。谬误之处,由我本人负责。

  一、元朝后期的平波果

  罗新先生最初发现的材料,是朱有燉《元宫词百章》第十首:

  兴和西路献时新,猩血平波颗颗匀。捧入内庭分品第,一时宣赐与功臣。

  朱有燉(1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孙,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嫡长子。仁宗洪熙元年(1425)袭王爵,卒谥宪,故后人亦称之为周宪王。《元宫词百章》是他袭爵前的作品,完成于成祖永乐四年(1406)[1]。卷首有题名“兰雪轩”的自序,略云:

  永乐元年,钦赐予家一老妪,年七十矣,乃元后之乳母女。常居宫中,能通胡人书翰,知元宫中事最悉。间常细访之,一一备陈其事。故予诗百篇皆元宫中实事,亦有史未曾载,外人不得而知者。遗之后人,以广多闻焉。

  可知这一组宫词所咏之事均有所本,实有资于掌故考证。正因如此,著名学者傅乐淑先生曾于20世纪40年代对其进行注释,引史证诗,钩沉抉微,颇多发明。当时这些注释曾在《经世日报》每周一期的副刊《禹贡》上陆续发表。至80年代,寓居海外的傅先生又将其重新汇辑刊行,定名《元宫词百章笺注》,收入《清慎堂丛书》。199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在大陆出版了这部《笺注》。我们使用的就是大陆版本。

  对上引元宫词第十首中的“平波”一词,傅先生作了以下笺注:

  平波既为时新,其为鲜果也明矣。张昱《辇下曲》:“西番僧果依时供,小笼黄旗带露装,满马尘沙兼日夜,平坡红艳露犹香。”平坡即平波也。周伯琦《扈从诗后序》:“宣德,宣平县境也,地宜树木,园林连属,宛然燕南。有御花园,杂植诸果,中置行宫。果有名平波者,似来檎而大,味甘松,相传种自西域来,故又名之曰回回果,皆殊品也。”元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曰:“平波味甘,无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箧笥中,香气可爱。”该书胪列一切果品,独无苹果,故平波即苹果之对音,可想而喻。此字尚有其他对音,如苹婆。总之,皆代表其自外国输入。《辞源·苹果》条:“苹果亦名频婆果,乃产于美洲,传入中国者。”诚然烟台苹果乃自美传入者,但远在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时,中国已植平波矣。此物以高加索以南之东南欧与西南亚为祖家,既名回回果,则由回教国家输入。甚疑平波乃元时输入中国者,故为殊品。

  傅先生这段笺注的内容,可概括为三点。第一,通过张昱《辇下曲》(《辇下曲》载《张光弼诗集》卷三,共一百首,傅氏所引是第七十首)、周伯琦《扈从诗后序》(周伯琦《扈从诗》一卷卷末)、忽思慧《饮膳正要》(见卷三《果品》“平波”条)三条材料的旁证,可知《元宫词》所载元朝后期宫廷中的“平波”水果实有其物。第二,所谓“平波”,也就是后世的苹果,这个词有时还写作“平坡”、“苹婆”、“频婆”。这表明它是一种外来水果,其异名是同一外来词汇的不同译写。第三,“平波”是由西方输入中国的,输入时间很可能就是在元朝。我们翻检了不少述及中国苹果栽培历史的论著[2],它们似乎都没有注意到《元宫词》、《辇下曲》、《扈从诗后序》、《饮膳正要》诸书提到的“平波”果,同样也没有注意到傅乐淑先生的有关考述。最近有学者在研究《饮膳正要》时,对其中的“平波”果有所涉及,但语焉不详[3]。而我们从讨论傅先生这段笺注入手,继续查检史料,却发现了更多饶有趣味的问题。

  二、 从频婆果到苹果

  上节所引《元宫词》和张昱《辇下曲》等一共四条提到“平波”果的材料,所反映都是元朝后期情况,地点为宫廷,广言之或可称为大都(今北京)地区。其中时间最早的一条材料,是文宗至顺元年(1330)撰成的《饮膳正要》。余如张昱《辇下曲》、周伯琦《扈从诗后序》,所记载都是顺帝一朝(1333~1368)之事,《元宫词》也是对顺帝时事的回忆。元朝前期的两部著名农学著作——官修《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皆有果木类,其中并未言及平波果。元前期所修《元一统志》今存辑本,其卷一《大都路》“土产”条内也没有提到平波果。由此大体可以推断,平波果是元朝后期新出现的一种水果。当时有关这种水果的材料,除傅先生所列外,还有个别可以补充者。

  一,熊梦祥《析津志》“物产”门中“果之品”首列葡萄,其次为“频婆”,注云:“大如桃,上京者佳”。“草花之品”中亦列频婆,注云:“结子最晚,在御黄子陵(引者按:御黄子也是一种水果,熊《志》屡次提及。陵字难解),大如桃,味佳。”[4]频婆,也就是平波。同书“岁纪”门:“八月,……都城当诸角头市中,设瓜果、香水梨、银丝枣、大小枣栗、御黄子、频婆、奈子、红果子、松子、榛子诸般时果发卖。”[5]频婆名列于八月的“时果”之中。《析津志》是元顺帝时熊梦祥编纂的一部大都方志,原书久已散佚,1983年始有辑佚本出版。因此傅乐淑笺注《元宫词》时虽然注意到了“频婆”异名,但却未能引用《析津志》当中的有关材料。

  二,高丽国于元末编纂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描写主人公与友人在大都摆筵席的情况,称:“外头一遭儿十六楪菜蔬”,“第二遭”是十六碟干果,“第三遭”则是十六碟水果。水果包括八种,分别是“柑子、石榴、香水梨、樱桃、杏子、苹婆果、玉黄子、虎剌宾”。[6]其中提到了苹婆果。因是域外史料,傅先生当时也未能检及。[7]

  到明朝,关于北京地区“频婆”、“苹婆”果的记载更多,并且正式出现了“苹果”名称,它们显然与元末的“平波”果同为一物。傅先生笺注《元宫词》时,关注点在元朝,故对元以后的材料未加引述。而这些材料却较早受到农学史、果树史专家的注意。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万历后期王象晋《群芳谱·果谱》中的“苹果”条:

  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8]。

  清康熙时,汪灏等奉敕对王象晋《群芳谱》进行增补,撰成《广群芳谱》。其卷五七《果谱》“苹果”条,于王氏原文之外,又新补三条材料。首引《采兰杂志》:

  燕地有频婆,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华言相思也。

  次引《学圃余疏》:

  北土之苹婆果,即花红一种之变也。吴地素无,近亦有移植之者,载北土以来,亦能花能果,形味俱减。然犹是奇物。

  复引曾棨《频婆果》诗:

  果异曾因释老知,喜看嘉实出京师。芳腴绝胜仙林杏,甘脆全过大谷梨。

  炎帝遗书惭未录,长卿多病独相宜。由来南土无人识,那得灵根此处移。

  以上三条材料的出处需要略加说明。《采兰杂志》今见于宛委山堂本《说郛》,仅一卷,作者和撰写年代不详。《中国丛书综录》将其断为宋代作品[9],但从这条记载“燕地”频婆的材料来看,似非宋人所能作,疑出自元或明初人之手。《学圃余疏》当即《宝颜堂秘笈》所收王世懋《学圃杂疏》,其“苹婆果”引文与《宝颜堂秘笈》本《学圃杂疏·果疏》有关文字基本相同。《学圃杂疏》卷首有作者“自叙”,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曾棨(1372~1432),江西永丰人,成祖永乐二年(1404)状元,生平事迹略见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一四《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赠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曾公墓碑铭》。其《频婆果》诗今亦载于隆庆五年刊《盛明百家诗·曾状元集》,题作《苹婆》,文字小有异同。笔者所见当代一些述及中国苹果栽培历史的专著,追溯其直接源头最早的,只到王世懋《学圃杂疏》[10],而未注意《广群芳谱》所引时间更早的《采兰杂志》和曾棨《频婆果》诗,大约是没有去考察这两条材料的年代。

  此外,有关专家未曾注意的材料还有不少。天顺五年(1461)刊行的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一《顺天府》“土产”条,有“频婆、金桃、玉桃”,下注“俱上林苑出”。上林苑是北京郊区的皇家苑囿,频婆果与金桃等并称,大约是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水果在其中栽培的。万历时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一《物部三》则将“上苑之苹婆、西凉之葡萄、吴下之杨梅”并列为各地名果。[11]明末史玄《旧京遗事》:“京师果茹诸物,其品多于南方,而枣、梨、杏、桃、苹婆诸果,尤以甘香脆美取胜于他品。”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也一再提到频婆果。其卷二《城东内外》“春场”条记述了频婆(苹婆)果的冷藏方法:

  十二月……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内冰启冰,中涓为政。凡苹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启之,如初摘于树,离乎冰,则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

  按“中涓”代指宦官。既云“中涓为政”,则所窖藏频婆果,当系供应宫廷食用。同书卷三《城南内外》“韦公寺”条记载寺南观音阁有“苹婆一株,高五、六丈”。附近又有海棠树、柰子树各一株,所结果实“海棠红于苹婆,苹婆红于柰子”。卷八《畿辅名迹》“银山”条则称昌平州玉峰山“山尽石,石尽白,树尽频婆果”[12]。

  也有一些材料讨论到频婆果的来源。较详细者为张懋修《谈乘》卷十一:

  燕地果之佳者,称频婆,大者如瓯,其色初碧,后半赤乃熟,核如林禽,味甘脆轻浮。按古果部无此,宋人果品亦无之,或以为元人方得此种于外远之夷,此亦或然。按燕中佳果,皆由枝接别根,而土又沙疏,是以瓜果蔬菜易生。若频婆者,得非以林禽核接大梨树而化成者乎?……或曰:矧如由接而成,何以名频婆乎?曰:此胡音也。……《翻译名义》云:“频婆此云相思”。是亦夷音耳,燕中名果之义,或亦取此乎?然未闻西番称此果也。

  《谈乘》一书,全名《墨卿谈乘》,共十四卷,刊本罕见,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一二子部小说类有著录。上引文转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13]。张懋修,隆庆、万历间名臣张居正子,曾因在居正当权时考中状元而引起攻讦。天启时尚在世,年已八十[14]。他对频婆果的描述,包括对其来自林禽(按即林檎)嫁接的猜测,都与王象晋《群芳谱》接近;但注意到这种水果到宋代为止尚不见栽培,认为是元人从“外远之夷”得到的新品种,并且推断频婆一名为“夷音”,皆为王象晋等人所未言及。记载类似说法的还有王世贞和周祈。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六《说部·宛委余编一》云:“频婆今北土所珍,而古不经见,唯《楞严》诸经有之。或云元时通中国始盛耳。”周祈《名义考》卷九《物部·频婆》则说频婆果系“故西域种,不知何时入中国也”。

  值得注意的是,到明朝中后期,频婆果的栽培已不限于北京,而发展到北方其他一些地区。记载较多的是山东和河北。《五杂组·物部三》:“齐中多佳果,……青州之苹婆。”仅就《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来看,其中提到频婆果的山东、河北方志即有九部之多。列为下表:

  方志 卷次 果名

  嘉靖《青州府志》 卷七《物产》 苹婆

  嘉靖《夏津县志》 卷二《食货志·物产》 苹婆

  嘉靖《临朐县志》 卷一《风土志·物产》 平波果

  嘉靖《淄川县志》 卷二《封域志·物产》 苹婆

  嘉靖《河间府志》 卷七《风土志·土产》 频婆

  嘉靖《霸州志》 卷五《食货志·物产》 频婆

  嘉靖《雄乘》 卷上《风土·土产》 瓶果

  弘治《易州志》 卷二《土产》 频婆

  嘉靖《隆庆志》 卷三《食货·物产》 平波

  其中年代最早的弘治《易州志》描写频婆果“大如鹅卵而圆,色红碧”,是“北果之最美者”,也猜测“名不知何谓,岂种出胡地,流入中国,讹传其音欤?”明末,陕西似乎也已开始种植频婆果。雍正《陕西通志》卷四三《物产一·果属》有“苹果”条,称“李自成入关,檄取甚多,民大累,争伐其树,种几绝”。

  不过关于明朝的频婆果,有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明人在记载另外一种与苹果种属相近的古老水果——柰时,提到柰也有频婆(或苹婆)的别名。典型例子是两部科技史名著、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徐光启《农政全书》,其中均无频婆(苹婆)专条,同时却又在“柰”条下说柰的别名是频婆,将柰与频婆完全混为一谈[15]。这个说法并不确切。上面所举提到频婆果的九部明朝地方志,除嘉靖《霸州志》外,皆将频婆与柰同时开列,表明它们不是一回事。《帝京景物略》也同时记载了苹婆树与柰子树。王象晋《群芳谱·果谱》“柰”条云“柰,一名苹婆”[16]。但与李时珍、徐光启不同,王氏紧接“柰”条之后又单立了“苹果”一条。显然他试图区分这两种都有“苹婆”之名的水果,所以才将后者简称为“苹果”。就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苹果”一词大约是王象晋首先使用的。明末方以智在《通雅》卷四三《植物·木》中:也对李时珍“以频婆为柰”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二者“非一物也”。清康熙帝对柰属果类下过一番研究功夫。他总结说:

  柰有数种,其树皆疏直,叶皆大而厚,花带微红,其实之形色,各以种分。小而赤者,曰柰子。大而赤者,曰槟子。白而点红,或纯白,圆且大者,曰苹婆果。半红白,脆有津者,曰花红。绵而沙者,曰沙果。[17]

  汪灏等奉敕撰《广群芳谱》,沿袭《群芳谱》分类法,以“柰”、“苹果”并列,指出苹果与柰“盖……一类二种也”。同时又将《采兰杂志》等三条材料隶于“苹果”条而非“柰”条,表明其编者认为这三条材料中的频婆(苹婆)果是苹果,不是柰。此后雍正朝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编撰农书《授时通考》,亦将苹果立为专条,载入卷六三《农余·果一》,所用材料基本与《广群芳谱》相同。可见清人对苹果和柰的区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苹果的名称也进一步为世所知。

  清朝的苹果作为北方名果,见于记载愈多。康熙帝不仅对苹果的分类归属作过研究,还曾设计过“有钱买桃、苹果、梨三色……各价几何”的数学应用题[18]。他似乎对苹果有特别的喜爱,常用以赏赐臣下。康熙二十二年(1683)出巡山西途中,在保定府完县接见县学生蔡丹桂,命其讲经,“赐白金五两,金盘苹果六枚”[19]。二十八年南巡,在宿迁召见前任河道总督靳辅询问河工事宜,“赐贝酪酥糕一盆,苹果一盆”[20]。五十二年,康熙帝六十大寿,款待参与庆典的士民,食物中也有苹果[21]。据乾隆二十九年(1764)所修《大清会典则例》所载,当时北京地区苹果的价格比橙子和柑橘低,而高于梨、桃、李、杏、柿、石榴等其他温带水果[22]。文士对苹果的吟咏亦不乏见。厉鹗《樊榭山房集》卷一《友人贻频婆果赋谢十韵》:“是物幽燕贵,雕盘独荐时。”同书续集卷七《油坊梨》:“北果品最繁,堆盘媚南客。蒲桃僧眼靑,苹婆佛唇赤。”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一《题侠君噉荔苐二图》:“尔来喉吻久枯涩,北果厌摘频婆梨。”出产地区除北京外,仍以河北、山东为最多。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七《丁武选诗集序》:“吴、越夸以杨梅,燕、齐夸以频婆之果。”对此地方志中也有不少反映。仅就两部今人著作所征引的材料而言,提到苹果的清修华北地方志,北京有康熙《房山县志》、康熙《平谷县志》、光绪《昌平州志》[23],山东有康熙《益都县志》、咸丰《青州府志》、光绪《临朐县志》、乾隆及道光《泰安县志》、乾隆《曹州府志》、康熙《兖州府志》,河北有乾隆《安肃县志》、光绪《邢台县志》、乾隆《永平府志》、康熙《成安县志》、康熙《曲周县志》、康熙《广昌县志》[24]。具体名称或称苹果,或仍称频婆、苹婆。光绪《临朐县志》卷八《风土·物产》还征引康熙时人张新修的《齐雅》,描述了频婆果运销南方的情况:

  频婆……柔脆嫩软,沾手即溃,不能远饷他邦。贩者半熟摘下,蔫困三四日,俟其绵软,纸包排置筐中,负之而走。比过江,一枚可得百钱。以青州产为上[25]。

  北方其余省份也都出产苹果,分别见于乾隆《盛京通志》卷一○六、雍正《河南通志》卷二九、雍正《山西通志》卷四七、雍正《陕西通志》卷四三、乾隆《甘肃通志》卷二○《物产》门,兹不详列。可以说苹果已成为北方广泛种植的果树作物。

  在明朝很长一段时间里,苹果“止产北地,淮以南绝无之”[26]。前引《学圃余疏》云“吴地素无,近亦有移植之者”,虽然“亦能花能果”,但却“形味俱减”。可知栽培不很成功。清朝前期,大致上也是如此,所以才有上引山东苹果“过江一枚可得百钱”的说法。最晚到清朝中叶,南方一些边远省份也有栽培苹果的记载。乾隆《福建通志》卷一○《物产·福州府·果之属》:“频婆,似林檎而大,味尤胜。本出北地,今郡亦或种之。”更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的材料。张泓《滇南新语》“瓜果异”条:“滇之……瓜、梨、杏、枣、樱桃、苹果之类,味俱淡。”檀萃《滇海虞衡志》卷一○《志果》:“苹婆果南中最少,而滇出盈街。”他们谈到的云南“苹果”、“苹婆果”,与我们前面讨论的是同一种水果吗?答案是肯定的。道光六年(1826),阮元调任云贵总督,此后他在云南的多首诗作都提到当地的苹果。《揅经室集》续集卷八《频果》[27]:

  有花曰优钵,有鸟曰频伽。诘屈闻梵音,便觉奇可夸。频果乃大柰,滇产尤珍嘉。首夏已堪食,季夏皆如瓜。甘松若棉絮,红绿比玉瑕。或艳称频婆,其言出释家。译语为相思(原注:《采兰杂记》:果称频婆,华言相思也),岂是思无邪?何以窃梵言,呼我果与花。因思译性者,谬恐千里差。

  阮元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曾长期在北京任职。这首诗吟咏云南的“频果”,所用却是华北频婆果的典故(他提到的《采兰杂记》,显然就是《广群芳谱》“苹果”条所引佚名《采兰杂志》),可知两果实为一物。大约云南的气候与北方相对接近一些,较能适应苹果生长。至于其栽培来源于何处,确切开始于何时,暂时还不太清楚。

  从上文征引的材料也可以看出,虽然“苹果”一词在明朝后期已经出现,但在清朝它仍与“频婆(果)”、“苹婆(果)”等名称混用,亦或写作“频果”。到晚清,随着西洋苹果的广泛种植,苹果之名逐渐完全取代了苹婆果等名称。清末民初徐珂辑《清稗类钞·植物类》“苹果”条[28]:

  苹果为落叶亚乔木,干高丈余,叶椭圆,锯齿甚细,春日开淡红花。实圆略扁,径二寸许,生青,熟半红半白,或全红,夏秋之交成熟,味甘松。北方产果之区,首推芝罘(引者按:芝罘,在今山东烟台西北)。芝罘苹果,国中称最,实美国种也。美教士倪费取美果之佳者,植之于芝罘,仍不失为良品,非若橘之逾淮而即为枳也。皮红肉硬,可久藏,然味虽佳而香则逊。人以其原种之来自美国旧金山也,故称之曰金山苹果。

  这段话中“生青,熟半红半白,或全红”,“味甘松”等句,依然与三百多年前王象晋《群芳谱》的描述相同,但“落叶亚乔木”却是全新的近代植物学词汇,而且主要讨论的是西洋苹果。同书紧接下一条为“频婆”,所记则是岭南的另一种果类(详下节),与“苹果”概念截然区分。到当代,个别地区中国传统苹果的若干遗留品种仍称为“苹婆”[29],但除本地居民和果树学专家之外,一般人对这个名称也已经完全陌生了。

  三、 “频婆”语源及岭南频婆果

  “频婆”是一个外来语名词,这一点果树学家已有注意。至于其具体出处和含义,提到的人不多。查此词源出梵语。《佛光大辞典》释“频婆”一词,谓为梵语及巴利语bimba音译,原意“身影”。又称印度有频婆树,乔木类,果实鲜红色,意译“相思树”[30]。唐释惠琳《一切经音义》卷一○《音胜天王般若经卷第七》:“频婆果,此译云相思也。”宋释法云《翻译名义集·五果篇第三十二》:“频婆,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润。”前引张懋修《谈乘》已注意到这条材料,《采兰杂志》云“佛书所谓频婆,华言相思也”,当亦出于此。可知古汉语中的“频婆”一词,主要是译指频婆树的果实,意为“相思”。由于频婆果“色丹且润”,故佛典中多用以形容口唇之美。《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之六》:“唇口丹洁,如频婆果。”惠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三解释此条经文说:“丹,赤也。洁,净也。频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者。”林檎,今称沙果或花红,果实红色,故惠琳将其与“极鲜明赤”的频婆果相比。余如《方广大庄严经》卷一:“目净修广,如青莲花,唇色赤好,如频婆果。”《佛本行集经》卷一九:“呜呼我主,口唇红赤,如频婆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毘耶娑问经》卷下:“光明集在其身,颊如莲花,唇色犹如金频婆果。”[31]类似比喻在变文中也可以见到。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一)》:“丹唇似果频婆色,双眼如莲戒定香。”卷六《丑女缘起》:“眉如初月翠,口似频婆果。”由于佛经和变文的影响,频婆果作为一种“色丹且润”、光洁美观的果类,逐渐为世人所熟悉[32]。前引曾棨《频婆果》诗云“果异曾因释老知”,即为一证。《本草纲目》卷三○《果之二》释“频婆”为“犹云端好也”,则是取了引伸含义。

  但在中国古代,“频婆果”概念曾被长期用以称呼岭南地区的一种野生坚果。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百子”条:

  南方果实以子名者百二十,……频婆果,极鲜红可爱,佛书所谓“唇色赤好,如频婆果”是也。

  此频婆果与印度频婆果生长气候条件类似,又同具“鲜红可爱”特征,品种当比较接近。此果出产少,因其珍稀,北宋时曾用为贡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五月条(《宋史·真宗纪》略同):“韶州献频婆果,后以道远罢之。”李焘自注:“此据本纪(引者按:指宋《国史》本纪)。《实录》作千岁果,未详何物也。”李焘称频婆果“未详何物”,可以想见岭南以外的人对这种野果恐怕都不大知晓。不过后来的文献,仍对这种频婆果时有记载。元陈大震等纂修《大德南海志》残本卷七《物产》“果”条:

  频婆子,实大如肥皂,核煨熟去皮,味如栗。本韶州月华寺种。旧传三藏法师在西域携至,如今多有之。频一作贫,梵语谓之丛林,以其叶盛成丛也。

  明人毛晋《毛诗陆疏广要》卷上之下《释木》“树之榛栗”条:

  又频婆子者,其实红色,大如肥皂,核如栗。煨熟食之,味与栗无异。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九《树畜部一》:

  频婆,接用林檎与棠梨,体似林檎而大。南粤一种,形如肥皂,其核亦可煮食。梵书以色之鲜红者为频婆。

  后一条材料实际上已经提到了两种不同的频婆果。明末方以智在考证北方频婆果后,也说:“智按,岭表别有频婆子,非频果也。实红色,如肥皂,核如栗,煨熟之与栗同。”[33]

  关于岭南频婆果,清代广东地方文献亦屡有述及。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五《木语》“诸山果”条:

  广中山果……曰苹婆果,一名林檎,树极高,叶大而光润。荚如皂角而大,长二三寸,子生荚两旁,或四或六。子老则荚迸开,内深红色,子皮黑肉黄,熟食味甘,盖软栗也。相传三藏法师从西域携至,与诃梨勒菩提杂植虞翻苑(原注:今光孝寺)中,今遍粤中有之。梵语曰“苹婆”,以其叶盛成丛,又曰丛林。

  范端昂《粤中见闻》卷二九《物部九》“苹婆”条、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一三“广东诸果”条,都有与上引《广东新语》大致相同的文字。又吴绮《岭南风物记》:

  频婆果出广州。树极大,果如蚕豆荚,子圆如豆,藏其中,老则迸开如桐瓢状,色大红,土人取其熟食之。

  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下:

  频婆果,如大皂荚,荚内鲜红。子亦如皂荚子,皮紫,肉如栗,其皮有数层,层层剥之,始见肉。彼人詈颜厚者曰“频婆脸”。

  而在明清两朝通论性的植物学、农学著作中,似乎仅有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对岭南频婆果作过简略记载。《植物名实图考》卷三一《果类》“苹婆”条:

  苹婆,详《岭外代答》。如皂荚子,皮黑肉白,味如栗,俗呼凤眼果。

  另外《清稗类钞·植物类》有“频婆”条,所载亦与上面几条材料大体相同[34]。

  综合上述记载来看,岭南频婆果与我们讨论的苹果前身“频婆果”区别是明显的。雍正《广东通志》卷五二《物产志·果》在记载岭南频婆果(作“苹婆果”)后说:“按此与北方苹婆果绝不相类,而名又与林檎相混。大抵粤果甚伙,叩其名则中土所熟,而按其实则诡类殊形,往往如此。”概括言之,岭南频婆果是一种亚热带乔木的果实,肉味如栗,其外有荚,荚内红色。关于它的外皮颜色,上引材料说法不一,《岭外代答》谓其“极鲜红可爱”,《岭南风物记》谓“色大红”,《岭南杂记》谓“皮紫”,《广东新语》及《植物名实图考》则谓“皮黑”。我猜想由红到紫,再到黑,是这种果实从生长到完全成熟不同时期的不同颜色。当然,也可能与品种变异有关[35]。

  此外,文献记载南方沿海还有一种果实红色、象征“相思”的植物“红豆”,与岭南频婆果颇有近似之处。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名篇。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相思子”条:

  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斜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稨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

  清人赵殿成作《王右丞集笺注》,即引此条以释王维《相思》诗。所谓“李善云”,见于《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注。赋中有句“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其注曰:

  相思,大树也。材理坚,邪斫之则文可作器。其实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有之。

  按东冶在今福建闽侯东北。据此,这种红豆或“相思子”,果实生于荚中,红色,与频婆果非常相似。两者是否为一物,或有近属关系,尚待有关专家指教。

  以上有关岭南频婆果的材料,与中国古代的苹果本来关系不大,但因涉及“频婆”之名,故附带一并述及。

  四、柰“梵言谓之频婆”说考辨

  当代果树学著作在叙述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历史时,大都已经注意到频婆果这一古名,但其具体解释与本文不同。它们认为,中国古代的柰,别名(外来语原文)即为频婆果,后来演变为苹果一词。这个说法似乎值得重新讨论。

  根据果树分类学的阐述,苹果有中国苹果、西洋苹果两大种类。现在我们日常食用的苹果,属于近代引进的西洋苹果。此前中国本土栽培的苹果,品种不如西洋苹果之佳,果质绵软,故又称绵苹果。这种苹果的原生地在新疆,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通西域以后传入内地,史书称之为柰。古代柰的栽培范围十分广泛,自汉代以下,历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记载不绝。但从文献材料来看,柰的果实特征不要说与今天的苹果相去甚远,就是与元末以后的频婆果也有明显差别。其具体种类很复杂,果形或大或小,成熟期有夏熟、冬熟,外观有白、黄、青、红、紫等不同颜色。有关柰“梵言谓之频婆”的说法,较早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果之二》“柰”条。其根据是一条引自郭义恭《广志》的材料[36]:

  西方例多柰。密密切暴干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谓之频婆粮。

  此后王象晋《群芳谱》、徐光启《农政全书》、清敕撰《广群芳谱》、《授时通考》、陈元龙《格致镜原》、陈淏子《花镜》诸书都同样引用了《广志》的这条材料(有的并未注明出处),文字小有异同,均有“西方多柰……谓之频婆粮”文句。然而,这句话是有疑点的。

  《广志》一书,旧题西晋郭义恭撰,最近有学者认为其成书年代当在北魏前、中期[37]。此书见于《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著录,皆入子部杂家类。以下诸家书目皆未载,则最晚至南宋已亡佚。清儒马国翰广采群籍,辑得260余条,厘为上下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观其所载,多奇闻逸事,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以为“盖广(张华)《博物志》之书”。在马氏辑本下卷中,可以找到有关柰的这段记载,但却没有“谓之频婆粮”一语。其文如下:

  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畜积,如收藏枣栗。若柰汁黑,其方作羹,以为豉用也。

  马氏注称此条辑自《太平御览》卷九七○,核以《御览》原书,所辑无误。按《广志》此条除《御览》外,尚见于北朝唐宋多家著作征引,计有《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初学记》、《文选注》(潘安《闲居赋》注)、《白孔六帖》、《广韵》、《事类赋》等,所引文字皆不超出《御览》,也就是说,均无“谓之频婆粮”五字。今人王利华也对《广志》中有关果品的材料进行了辑佚。据其自述,辑文“全部抄自南宋以前(包括南宋)的各类文献,元及元以后的文献所引一概不予收录,仅偶作校勘参考”。他的辑佚结果,同样没有这五个字[38]。据此似可推断,柰脯“谓之频婆粮”一语,并非《广志》原文所有。清人全祖望已对王象晋《群芳谱》根据《广志》所作出的“柰一名苹婆”说表示了怀疑。《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八《说苹婆果》:

  苹婆果、来禽(引者按:即林檎),皆柰之属,特其产少异耳。苹婆果雄于北,来禽贵于南,柰盛于西。其风味则以苹婆为上,柰次之,来禽又次之。新城王氏《群芳谱》尚考之未晰。佛书所谓苹婆果,肖如来之唇,正指北方之种而言,非柰也。王氏因《广志》而误耳。

  柰与频婆之名发生联系,大约是在唐朝。《太平广记》卷四一○《果上》“文林果”条:

  唐永徽中,魏郡临黄王国村人王方言,尝于河中摊上拾得一小树,栽埋之,及长,乃林檎也。实大如小黄瓠,色白如玉。间以珠点,亦不多,三数而已。有如缬,实为奇果,光明莹目,又非常美。纪王慎为曹州刺史,有得之献王,王贡于高宗,以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谓之联珠果。种于苑中,西域老僧见之云,是奇果,亦名林檎。上大重之,赐王方言文林郎,亦号此果为文林郎果,俗云频婆果。河东亦多林檎,秦中亦不少,河西诸郡亦有林檎,皆小于文林果。

  《太平广记》载此条出处为郑常(或题郑遂,唐肃宗、代宗时人)《洽闻记》。今宛委山堂本《说郛》收有《洽闻记》一卷,中有此条,较《广记》所引简略,而确有“俗云频婆果”一语。据此,唐朝时曾有某种品种优良的林檎被称为频婆果。林檎今称花红,与柰形状、品种相近,古人时常将二者混称,故上面这种“俗云频婆果”的文林郎果又被称为“朱柰”[39]。或有某一品种优良的红色柰被呼为频婆果,也不无可能。柰脯进而被喻为“频婆粮”,并在后人摘抄《广志》时由附注孱入正文。《本草纲目》诸书引《广志》多出“谓之频婆粮”五字,可能就是这样造成的。

  退一步说,即使柰脯“谓之频婆粮”是《广志》原文,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并不常用的比喻,并不能证明柰的“梵言”就是频婆。苹果名称源自频婆果,而频婆果本是印度的热带、亚热带乔木果实,这属于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因苹果红润光洁,使人与佛经中“色丹且润”的频婆果产生联想,故而发生“误读”。通过前文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到,中国本土果类凡被“误读”为频婆果的,都是红色。岭南频婆果“极鲜红可爱”,元朝后期平波果被咏为“猩血平波颗颗匀”、“平坡红艳露犹香”,唐朝的文林郎果也被称作“朱柰”。柰有多种颜色,其中某种红色的柰可能曾被比为频婆果,但频婆一词决不足以概括柰的全体。况且在明朝以前将柰称为频婆的例子,除了可疑的柰脯“谓之频婆粮”一语外,目前只找到《太平广记》引《洽闻记》中的朱柰。南北朝以下佛教大行,如果频婆果真是柰的“梵言”,何以不见时人述及?《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集》何以并无此种解释?元朝后期忽思慧著《饮膳正要》,除记载平波果外,同样写到了柰。在他笔下,这两种水果区别是很明显的。《饮膳正要》卷三《果品》“柰”条:

  柰子味苦寒,多食令人腹胀,病人不可食。

  同卷“平波”条:

  平波味甘,无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箧笥中,香气可爱。

  假如柰与“频婆”完全是一回事,元朝后期的平波果恐怕就要另取一个新名字了。

  有关柰“梵言谓之频婆”说,还有一个重要反证。那就是在柰的故乡——新疆,其接受佛教早于内地,又是中国绵苹果的原产区,但并未用佛经中的“频婆”一词来称呼柰或其他水果。精通佛经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沿途物产,多次提到柰[40],从未将它称为“频婆”。新疆绵苹果在古书中的名称是“阿里马”(Alma),系突厥语“果”之意[41]。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至阿里马城,……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实,是以名其城。”耶律楚材《西游录》卷上:“既过圆池(按指今新疆赛里木湖),南下皆林檎木,树阴蓊翳,不露日色。既出阴山,有阿里马城。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马,附郭皆林檎园囿,由此名焉。”所谓“阿里马城”,亦即著名西域重镇、后来曾作为察合台汗国首都的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境)。通常认为,丘处机、耶律楚材看到的“多果实”、“树阴蓊翳”之地,就是伊犁谷地以东、生长大批野生绵苹果的风景胜地果子沟。耶律楚材将果子沟和阿力麻里的水果视为林檎,当是因为野生苹果与林檎形状、品种接近而致,至少他没有用“频婆”来称呼它们[42]。前引张懋修《谈乘》谓频婆“是亦夷音耳,……然未闻西番称此果也”,所言甚是。新疆绵苹果真正有“频婆”、“苹婆”乃至苹果之称,还是清代中叶的事。当时“频婆”等果名已为内地人所熟悉,他们看到新疆的绵苹果,很自然地就用以相称。乾隆《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三《土产·回部·百谷草木之属》:“树之有果者,……苹果名阿勒玛(按即阿里马异译)。”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物产”门:“红笠乌衫担侧挑,苹婆杏子绿蒲桃。”洪亮吉《伊犁纪事诗》:“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43]晚清萧雄《听园西疆杂述诗》卷三《瓜果四首》之四:“山北山南杏子多,更夸仙果好频婆”。自注云:

  果亦特出,或青或红,大者如盌。皮似李,光润而薄。肉轻松,嚼之绵爽甘芳,味清且正。大约分两种,一疏而脆,一泥而如腐者。即佛经舍卫国之频婆果也。

  新疆绵苹果到现在才与佛经中的“频婆”挂上钩,是由于其中一个优良品种在元朝传入内地后被赋予“频婆”美名,被人熟悉后又带回新疆,并非在一开始就有“频婆”的梵言或别名。

  总之,尽管“说有容易说无难”,在看到更直接和更多的材料之前,我还是认为明朝以前的柰并无“频婆”这一异名。明朝后期,频婆果栽培渐广,因其品种与柰同类,可能有人将它与柰混称。但无论如何,将两者混为一物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上学术界对中国苹果栽培历史已有的认识,暂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苹果的名称,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

  二,中国本土最早被称为频婆果的果类,是生长于岭南地区的一种亚热带坚果。它大概与印度频婆果的品种相当接近,可能与唐诗中的“相思子”或“红豆”也有一定关系。因其生长范围不广,不甚为世所知。

  三,早在西汉时,西域原产中国绵苹果的一个品种柰,即已传入内地,以后栽培渐广。其中某种红色柰,在唐朝或许曾被比为频婆果,但这个名称并未流行。

  四,最晚在元朝中后期,中国绵苹果一个更新的品种又由西域输入内地(傅乐淑《元宫词笺注》称平波果是“自外国输入”,不尽准确),并在北京地区栽培。这一品种与柰本属同类,但经过改良,外观、口味已与柰有较大区别。时人借用佛经中“色丹且润”的频婆果来称呼它,曾异写作平波、平坡,到明朝仍固定为频婆,亦作苹婆,明后期开始简写为苹果。

  五,清朝苹果在北方的栽培更加广泛,在南方福建、云南等省亦有出现。频婆、苹婆、苹果等名,仍迭相使用。

  六,晚清西洋苹果传入中国,因其品种更加优良,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绵苹果。新品种继续沿用苹果之名。与此同时,频婆、苹婆等旧名则随着中国绵苹果栽培的萎缩而逐渐消失。

  [1]曾有学者误以为《元宫词百章》的作者是朱有燉的父亲周定王朱橚。傅乐淑先生在《元宫词百章笺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的“后序”对此有考辨。

  [2]这些论著主要有:陆秋农、贾定贤主编《中国果树志·苹果卷》(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与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束怀瑞等编著《苹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王太乙《种苹果法》(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九年),曲泽州主编《北京果树志》(北京出版社,1990),吴耕民编著《中国温带果树分类学》(农业出版社,1984),辛树帜编著、伊钦恒增订《中国果树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孙云蔚主编《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佟屏亚编著《果树史话》(农业出版社,1983),万国光、刘金编著《中国的水果》(人民出版社,1993),(明)王象晋纂辑、伊钦恒诠释《群芳谱诠释(增补订正)》(农业出版社,1985),(清)陈淏子辑、伊钦恒校注《花镜(修订版)》(农业出版社,1979),刘振亚《中国苹果栽培史初探》(载《河南农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青木二郎《新编リンゴの研究》(东京,津轻书房,1975)。

  [3]尚衍斌《忽思慧〈饮膳正要〉不明名物考释》,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一期。

  [4]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第227~228页。

  [5]同上书第221页。

  [6]见刘坚、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元代明代卷)》(商务印书馆,1995)第296页。这条材料提到的玉黄子,当即上引《析津志》所载御黄子。虎剌宾,今称槟子,亦为苹果之近缘品种。

  [7]此外,元朝中后期人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送玉泉长老栗木果》诗:“非青非黄栗木果,使者西川马上来。……频婆妙色情怀别,橄榄余甘齿颊回。”这是借用“频婆”典故(语出佛经,详下文)来描写栗木果,并非直接反映平波(频婆、苹婆)果的材料。

  [8]《群芳谱》版本较多,分卷和内容编排互有异同。此处引文出自伊钦恒《群芳谱诠释(增补订正)》第84~85页,标点小有更动。

  [9]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二册第1064页。

  [10]陆秋农、贾定贤主编《中国果树志·苹果卷》第11页,束怀瑞等编著《苹果学》第15页,辛树帜《中国果树史研究》第110页。

  [11]清初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四《辛卯春尽歌者王郞北游告别戏题十四绝句》之六:“山梨易栗皆凡果,上苑频婆劝客尝。”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一一《海户曲》:“葡萄满摘倾筠笼,苹果新尝捧玉盘,赐出宫中公主谢,分遗阙下侍臣餐。”卷一二《苹婆》:“汉苑收名果,如君滿玉盘。几年沙海使,移入上林看。”所咏皆为明朝皇家苑囿栽种的频婆果。

  [12]龚自珍《定盦续集》卷一《说京师翠微山》:“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芬腴。”同卷《说昌平州》:“其木多文杏、苹婆、柿、棠梨。”《说居庸关》:“自入南口,木多文杏、苹婆、棠梨,皆怒华。”虽时隔二百年,仍可与《帝京景物略》的这条记载相参证。

  [13]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981)上册第75页。据书后所列“引用书目”,所引《谈乘》为万历间刻本。谢先生另著《明清笔记谈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其中对《墨卿谈乘》也有专门介绍,称所见为天启间刻本(见书中第33~35页)。

  [14]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六“张居正”条。

  [15]《本草纲目》卷三○《果之二》,《农政全书》卷二九《树艺·果部上》。

  [16]伊钦恒《群芳谱诠释(增补订正)》第84页。

  [17]《清圣祖御制文集》第四集卷三○《杂著·康熙几暇格物编》。

  [18]《御制数理精蕴》下编卷一○《线部八·方程》。

  [19] 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无独有偶,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至山西忻州时正值中秋,给随侍官员吴永的赏赐除月饼之外,也是“苹婆果”。见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第70页。

  [20]《行水金鉴》卷五○《河水》。

  [21]王掞监修《万寿盛典初集》卷一一○《歌颂五十·皇棚恭记》:“我皇上益沛恩膏,特颁大酺,……香发苹婆之果,甘分大谷之梨。”

  [22]《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五二《太常寺》载陵寝祭祀果品的“奏销定价”,苹果每个二分八厘。卷一五四《光禄寺》又载每年向民间“和买”鲜果的价格,苹果每个三分五厘。清初谈迁《北游录·纪闻下》“游费”条记载,顺治十年(癸巳,1653)宫中“岁苹婆果费万余金”。此处苹果价格似乎过高,未知何故。

  [23]曲泽州主编《北京果树志》第53~54页。

  [24]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436~442页。按《中国果树志·苹果卷》第14至19页专门将提到苹果的明清方志列表,十分详备,只是其所谓“苹果”涵盖较广,除我们讨论的频婆果、苹果外,也包括了柰、林檎等近属果类。

  [25]据光绪《山东通志》卷一三八《艺文志·子部·谱录类》记载,张新修“字子勉,一字亦庵,晚号晴岩,临朐人,康熙间廪贡”。所著《齐雅》十卷,以解释齐地名物为主,“分羽毛鳞虫谷蔬果草木花为十类,三百八十三则”(同上书卷一三九《艺文志·子部·杂家类》),光绪《临朐县志》多有征引。但民国二十四年(1935)印行的《临朐续志》卷一六《艺文略》,已称该书“存佚不可知”。《齐雅》这段材料虽写于清朝,但其描述的情况可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徐渭《徐文长三集》卷六《频婆》诗(题注“一名平波”):“石蜜偷将结,他鸡伏不成。千林黄鹄卵,一市楚江萍。旨夺秋厨腊,鲜专夏盌冰。上元灯火节,一颗百钱青。”所谓“一颗百钱青”,恰好可以用《齐雅》的记载来解释。

  [26]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六《说部·宛委余编一》。

  [27]阮元《揅经室集》续集卷八所收诗,均道光七、八年在云南作。除这一首外,还有数首提到苹果。《过以濯河》:“连村万树堆春雪,都是梨花频果花(原注:河在会泽县)”。按会泽县在今云南东北部。《东园初夏》:“奇花现优钵,鲜果结频婆。”《晚饭与福儿书斋登西台观稼》:“摘来青李兼苹果,开满红薇又桂花。”同卷还有《仙馆东新开二方石池一栽荷一养鱼池上栽苹果树二株梨二株幷于园南栽橡养山蚕以为民先》诗。

  [28]《清稗类钞》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十二册(1986年出版),第5882~5883页。

  [29]《中国果树志·苹果卷》第146页,《苹果学》第45~46页。

  [30]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第6365~6366页。参阅织田得能《佛教大辞典》(东京,大仓书屋,1917)第1504页,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第1359页。

  [31]以上四条佛经材料承罗新先生检示。

  [32]佛经、变文提到频婆果,基本上都是比喻口唇。元杂剧中则有更进一步、以之比喻面颊红润者。关汉卿《关张双赴西蜀梦》第三折形容“面如重枣”的关羽:“往常开怀常是笑呵呵,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见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上册第13页。又据徐氏校记,“丹脸”一作“丹颊”。

  [33]《通雅》卷四三《植物·木》。

  [34]《清稗类钞》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十二册,第5883页。

  [35]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八《说苹婆果》:“闽之漳浦一带,又别有苹婆果,甚坚而劣,其殆嫫母之唇耶?”所指大约也是《广东新语》、《植物名实图考》所提到“皮黑”的岭南频婆果。按“嫫母”是古代传说中的丑妇。岭南频婆果由早先比喻“唇色赤好”到被全祖望视为“嫫母之唇”,其形象变化也是颇为有趣的。

  [36]这条材料承北京大学历史系丁一川先生检示。

  [37]王利华《郭义恭〈广志〉成书年代考证》,载《文史》第四十八辑。

  [38]王利华《〈广志〉辑校(一)——果品部分》,载《中国农史》1993年第4期。

  [39]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有一条关于唐太宗贞观时“朱柰”的记载(《太平广记》卷四一○亦有转引),文字与《太平广记》所引《洽闻记》近似,但没有“俗云频婆果”一句。

  [40]《大唐西域记》卷一“阿耆尼国”、“屈支国”,卷二“印度总述·物产”、“那揭罗曷国·醢罗城”,卷一二“钵铎创那国”、“斫句迦国”等条。

  [41]“阿里马”在蒙古语中指梨,见于贾敬颜、朱风合编《〈蒙古译语〉〈女真译语〉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所收《至元译语》、《华夷译语》等诸种蒙古语词著作。大约蒙古人从突厥语民族那里接触到最早的水果是梨,即以突厥语泛称“果”的阿里马称之,这大概也算是小小的文化交流“误读”吧。至于苹果,在上引贾敬颜等《汇编》所收蒙古语词著作中,直到清朝后期的《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才有收辑,称为pinggǔ,显然是来自汉语的借词。

  [42] 明初陈诚等人出使帖木儿帝国,在哈烈城(今阿富汗赫拉特)看到“有力之家广筑果园,盛种桃、杏、梨、李、花红……之类,……花红极大而脆,皆可收藏,经年颜色不改,必以新旧相续为佳”(陈诚《西域番国志》“哈烈”条),似乎也是把当地的苹果看作林檎(花红)了。

  [43]两诗转引自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抄》(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第108、153页。

  第十六章 苹果的身世之谜

  朹,檕梅。

  —《尔雅·释木》

  今天最普通的苹果,在古代曾是稀罕物。苹果鲜见于诗文歌赋,在水果王国中,乃一介平民,似乎离“文化”太远。跟荔枝、仙桃、木瓜、青梅、枇杷、海棠这些星光熠熠的、浑身缀满了名诗名篇的水果明星相比,实在没法等量齐观。

  然而关于苹果却大有话说。因为它身世复杂,学贯中西;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千百年后,它将鹊起于江湖。

  一代行踪诡异、神秘莫测的大侠横空出世。而且,与传说中的少年剑客一样,苹果与另外几种见诸典籍的水果佳人韵事不断、纠缠不清、瓜葛难尽,风流天下闻。

  苹果的一生充满了谜团,它本身就是个香帅传奇。

  (一)谜团

  塞尚、马蒂斯、蒙德里安、高尔斯华绥、蒲宁以及格林……苹果缤纷散落在西方任何形式的文本之中 :绘画、小说和诗歌。比如我最喜爱的波兰诗人米沃什这首《窗》:

  黎明时我向窗外望去,

  看见一棵年轻的苹果树在晨光中几乎变得透明。

  当我又一次向窗外望去,

  一棵苹果树缀满果实站立在那里。

  或许经过了许多岁月,

  但我记不清在睡梦中发生了什么。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的苹果似乎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隐匿于无形,确实“经过了许多岁月”—从“诗三百”到“唐诗三百首”,从《尔雅》到《通雅》,从“诸子百家”到“古文八大家”,及至宋词、元曲,我们都找不到“苹果”的身影和足迹。

  要晓得,中国文人有一个特点 :但凡一个新鲜的名词被前人提及,大家就都跟上,谁逮住谁就用,当然是往自己的诗文里用,绝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古人把这种跟风行为叫做“用典”—往坏处说这叫“掉书袋”,往好里说这叫保持和强化文化的传承。

  因而,苹果没有被“用典”, 绝不可能是被人忽略。它“幸运”或“不幸”地成为漏网之鱼,只有两个原因 :一、苹果来晚了 ;二、苹果有过曾用名,而我们不知道。

  苹果的确来得太晚了。

  1620 年,中国历史上一个普通的年份,却发生了两件值得我们注意的事情。第一,这一年,皇帝朱翊钧去世,宣告统治中国时间最长的皇朝之一万历朝结束,明朝这个庞大帝国多年积聚的沉疴全面迸发,从此走向没落,距离它的覆灭也只有二十几年,而华夏文明从此再也没有能量绽放起唐宋王朝的灿烂光华。第二,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王象晋的植物学传世巨著《群芳谱》大功告成,这部耗时十年之久的杰出著作日后将成为中国农学家、植物学家、环艺家、画家乃至文人学者的心仪宝典,至此,我们今日所见的绝大部分花果草木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

  天启元年 (1621),这部四十万字的著述出版。而本文的神秘主角“苹果”,也终于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

  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qín)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美。(《群芳谱·果谱》)

  苹果的来历至此似乎已很明了,王象晋说,苹果,即苹婆果的简称。但恰是这个简称引来更多的麻烦。就在“苹果”条目之前,王象晋写道 :“柰(nài),一名苹婆。”

  苹果就是苹婆果,现在又冒出一个“柰”,它也叫苹婆。到底谁是苹婆?或者都是苹婆?

  而这个“柰”又是谁?

  还有那个“林檎”,它跟苹婆、苹果和柰,又是怎样的关系?

  而当我们试着拨动历史的时针,我们才发现,更大的麻烦其实还在后面。1578 年李时珍在他的医药学专著《本草纲目》里说 :柰“梵言谓之频婆。”“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半个多世纪后的 1639 年,徐光启的农学圣经《农政全书》也说 :“柰,一名苹婆。”问题是,他们只重视“柰”,“苹婆”仅仅是作为柰的别名,更没有理会“苹果”,尤其是跟王象晋基本同龄的徐光启,对于苹果只字不提,好像在他们眼里,“苹果”根本就不存在。

  有一件事我们必须首先抓紧去做,那就是摸清这个“柰”到底是什么来路。也许,它就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苹果?

  (二)柰

  她是与苹果关系暧昧的头号人物,然而她的资格实在远比苹果要老,老得多。柰绝非等闲之辈。

  桐花最哀怨,碧柰空参差。(柳如是《拟古诗十九首》)

  一代才女柳如是轻描淡写的这一句,写尽柰之美。对于“柰”,今人太陌生,可古人却太熟悉。下面这则故事是后世流传的关于苏东坡众多趣闻轶事中的一个 :

  刘贡父请客吃酒,苏东坡因事先走一步,贡父曰:“幸早里且从容。”东坡答:“奈这事须当归。”

  表面看,两人的对话太过寻常,实则这是一次轻描淡写间呈现的电光火石般的言语交锋。贡父的一句话六个字里面包含了三种水果和一种草药的名称 :杏、枣、梨、苁蓉。东坡的回答与之巧妙呼应 :柰、枳、柿、当归。

  故事的真实性不必追究,我所关注的是这样的事实:“柰”对于古人来说司空见惯。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枇杷橪柿,亭柰厚朴”;西晋潘岳《闲居赋》:“二柰曜丹白之色”;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素柰夏成”;南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华林园有“柰林”;北宋韵书《广韵》:“柰,果木名”;《千字文》:“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千字文》的编撰者只为追求背诵者琅琅上口,我们却万不能拘泥于字眼而断言 :李子和柰是果中之极品,芥和生姜是蔬菜之王。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载有《谢赐柰表》:“柰以夏熟,今则冬生,物以非时为珍。”不难了解只有冬季出品的柰才显得珍贵,而应季的柰果则十分寻常。

  事实上,柰和桃李一样,是再寻常不过的水果,而且显然历史极为悠久。《尔雅》写 :“朹(qiú),檕(jì)梅。”晋朝博物学者郭璞注释说 :“朹树似梅,子如指头,可食,赤色,似小柰也。”

  所谓朹、檕梅,就是山楂。今天我们知道,山楂、苹果、李、梅、杏子,这些都是蔷薇科家族的近亲。郭璞说山楂果像小柰,可见柰在汉晋时期是比山楂更常见的水果,而且它的个头要比山楂大。对于柰这种古老的国产水果而言,本来没什么可疑惑的。从两汉、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的史料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柰的身影。可偏偏到了元明时期,大概随着引入的洋货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眼花缭乱,对于果物的名实也众说纷纭。正是在这个时期,典籍中第一次出现了苹果,当然更常见的名字是“频(苹)婆”。其实,这一切在元明以前,不管苹果也好,苹婆也罢,根本不存在。

  元明之前的中国人,就知道两个与苹婆或苹果关系密切的家伙 :一个是柰,另一个叫做林檎。

  柰是否就是我们熟悉的苹果呢?答案看来似乎是否定的。明代王世贞《弇(yǎn)州山人四部稿》:“频婆今北土所珍,而古不经见,唯《楞严》诸经有之。或云元时通中国始盛耳。”周祈《名义考》也提到频婆果乃“故西域种,不知何时入中国也”。可见,苹婆果与古人早已熟稔的柰好像不是一码事。

  清朝人陈淏子写于 1688 年的园艺学著作《花镜》这样介绍柰 :

  柰,一名苹婆。江南虽有,而北地最多。与林檎同类。有白、赤、青三色。白为素柰,凉州有大如兔头者。赤为丹柰,青为绿柰,皆夏熟。凉州又有一种冬柰,十月方熟,子带碧色。又上林苑有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西方柰多,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谓之苹婆粮。

  如此看来,这里所描述的柰,实实在在就是苹果。《花镜》的注释者也在该条目下直接解释道 :“柰是我国苹果的古名。又名苹婆、苹婆果、苹果。”而清代的《广群芳谱》则明确指出柰和苹婆、苹果是同一种果树 :“本草不载苹果,而释柰云 :一名频婆……频婆又当属此果名。”

  看来这就是李时珍和徐光启为何对“苹果”只字不提的原因 :苹果无非是苹婆的别名,而苹婆也好,苹果也罢,都不过是柰的新名词。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柰是从何时起拥有了“苹婆”这个新名词的呢?柰又是如何演变成所谓的苹婆果的呢?

  (三)苹婆

  我们已经知道,在明朝人的观念里,苹婆这个词汇已经十分普通,关于苹婆果的记载比比皆是。那么再早一些呢?比如元朝……

  元末熊梦祥《析津志》“物产”门中“果之品”首列葡萄,其次为“频婆”,并标注道:“大如桃,上京者佳。”而同样生活于元朝末年的周伯琦在《扈从诗后序》说:“宣德……有御花园,杂植诸果,中置行宫。果有名平波者,似来檎而大,味甘松,相传种自西域来,故又名之曰回回果,皆殊品也。”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一、苹婆应是元朝末年自西域引入;二、其时“苹婆”又名“平波”,两名称皆为音译,同时出现,经常混用;三、苹婆自西域传入后并未广泛栽培,而是作为珍品仅在皇帝的御花园试种。

  甚至到了明朝初期,苹婆和平波两个不同的译名还都在同时使用。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朱有燉《元宫词百章》就写到苹婆 :

  兴和西路献时新,猩血平波颗颗匀。捧入内庭分品第,一时宣赐与功臣。

  兴和西路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内蒙古及以西一带,即引进西域苹果的早期繁盛地。可见即便在明朝早期,平波还是稀罕物,皇帝拿它奖赏优秀的领导干部。再看看明朝大学士张居正之子张懋修在《谈乘》里的描述,更能断定“苹婆”确实是个音译外来词,而当时珍奇的苹婆果正是在元朝来到了中国 :

  燕地果之佳者,称频婆,大者如瓯,其色初碧,后半赤乃熟,核如林禽,味甘脆轻浮。按古果部无此,宋人品果亦无之,或以为元人方得此种于外远之夷,此亦或然。按燕中佳果,皆由枝接别根,而土又沙疏,是以瓜果蔬菜易生。若频婆者,得非以林禽接大梨树而化成者乎?……或曰:矧如由接而成,何以名频婆乎?曰:此胡音也。(张懋修《谈乘》)

  其实,即使在整个明朝,苹婆也始终是一种奇珍异果。晚明的徐渭吟诗曰 :

  石密偷将结,他鸡伏不成。千林黄鹄卵,一市楚江萍。旨夺秋厨腊,鲜专夏盌冰。上元灯火节,一颗百钱青。(徐文长《频婆诗》)

  抛开对徐渭诗的各种隐喻性揣测,仅仅就诗论诗来看,这首诗其实只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 :赞美苹果。徐渭是怎么赞美的呢?

  石密就是白糖,一说是梵语的冰糖,又是樱桃的代称,总之起首一句是说苹婆果很甜,而“他鸡伏不成”,要联系后两句理解,“千林黄鹄卵,一市楚江萍”——黄鹄就是天鹅,把苹婆果比作天鹅蛋考虑的不光是形状,更重要的意思是说苹果这种奇珍绝不是母鸡之流可以孵化得了的,它可是天鹅蛋啊、它可是楚江萍啊!什么是楚江萍?杜甫有诗在先 :

  荣华贵少壮,岂食楚江萍?(《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楚江萍,就是楚昭萍。该典故见于《孔子家语》及《说苑》:

  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样也。”(刘向《说苑·辨物》)

  刘向记述的这则典故充分展示了孔夫子的“忽悠”功夫。楚昭王渡江,见到一个超大的水葫芦(或其他浮萍类植物),所谓“肉食者鄙”,楚昭王大概确实不认识这玩意儿,就咨询孔子。孔子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做文章 :“这事挺大!知道这是啥吗?这叫萍果(不是苹果)!只有成大业者才能碰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您赶紧吃了,吃了吉祥!”

  要说孔子胆子也真够大的,在缺少必要的浮游生物聚集实验和药理分析的前提下,就敢唆使楚昭王去吃。话说回来,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头,死个王侯将相的根本不算啥事,孔子认准就算楚昭王死了也不会有人来找他算账——活着的肯定都忙着争夺王位去了,还得谢谢他老孔呐。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孔子确实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没有他不知道的东西,据说连《尔雅》都是他老人家编撰的,《尔雅》没记录的,他当然也认得。从这一点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要想取得人生最辉煌的成功,成就霸业,最好不要学太多的知识,更不要看《尔雅》《温文尔雅》这些没用的书籍和文章。要学楚昭王那样,把精力用在政治工作上,文化知识这些东西,需要时向知识分子们咨询就行啦。

  言归正传,徐渭接着夸 :“旨夺秋厨腊,鲜专夏盌冰。”这是说苹果色香味俱全,“旨”就是“脂”,苹果的皮瓤光泽诱人,香爽如腊 ;而其鲜美的口感则如同暑天里吃上一碗清凉的冰。“上元灯火节,一颗百钱青”,又在说其价值之高昂。可以参考清朝人张新修的记述 :“频婆……柔脆嫩软,沾手即溃,不能远饷他邦。贩者半熟摘下,蔫困三四日,俟其绵软,纸包排置筐中,负之而走。比过江,一枚可得百钱。以青州产为上。”(《齐雅》)

  结合张新修和徐渭的描述,我们可以判断 :苹婆果当时的品性、价值和地位相当于唐朝时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与今天的苹果不同,明清时期的苹果一概是不耐储藏的,所以导致了商人通过跨越时间(搁至元宵节售卖)、跨越空间(从北方销往南方)两种方式销售苹果而大获其利。

  由此,我们不难推出另一个结论 :即便当时已经出现“苹果”的字眼,古时的苹果与今天也并不相同(一说即今日绵苹果)。而明代王世懋的《学圃余疏》记载 :“北土之苹婆果,即花红一种之变也。吴地素无,近亦有移植之者,载北土以来,亦能花能果,形味俱减。然犹是奇物。”

  文中提到了“花红”,花红,又名林檎。林檎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这位与苹果关系密切的另一位神秘人物终于再次浮出水面。按照明人的说法,是林檎造就了苹婆果。它们之间的关系,突然上升至非常的高度,而柰则遭遇冷落。这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这位花红姑娘。

  正所谓 :真花不露相,露相不花红。花红,的确是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