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扫一扫 加关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丰慧中路7号
新材料创业大厦10层
邮箱:fyzsx2013@163.com
shenhe.624@163.com

    向中共十四大、八届人大进一言

选择的必要——对中共二十大的建议

时间:2022-04-12   访问量:185

  百年大变局已经展开,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两大危机正在考验着全人类!两大危机后,如何发展、如何制定新的战略决策,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论证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中共二十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重温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重温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非常必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实行科学社会主义,要做到以下几条:

  第一条,实行免费教育

  第二条,实行免费医疗

  第三条,关于住房:每个家庭、成年单身拥有一套基本住房,其它房产全部实行税收调节,实行高房产税,高于基本住房的三倍以上。建设大量廉租房,使整个社会对住房不再发愁。

  第四条,矿产资源全部收归国有。

  第五条,实行数字货币,一个人只能持有一个数字货币卡号。这样有利于宏观控制,有利于防止腐败。

  第六条,确实解决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学校空心化问题。高度重视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国家资金投入三农比例大幅度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创造条件、设立农村创业项目,使大部分青年在农村就业,使农村人口不要大量流入城市。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实行工资制,由国家财政承担,使他们安心做好村务工作。

  第七条,县乡政府实行全民投票选举。

  第八条,着力解决干部不作为问题。干部制度进一步改革,大幅度破格提拔优秀干部。有作为的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可以破格提拔为地级市副书记、副市长。有作为的县委书记、县长可以破格提拔为省委副书记、副省长。

  二、改革开放再出发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改革开放第一次出发。经过四十多年奋斗,我们的目标已经实现。

  建议中共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战略,新时代再出发的目标是做到五个创新:

  科技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中央号召我们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集中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

  1、半导体领域:芯片、光刻机、光刻胶、手机射频器件

  2、互联网领域:根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编程软件、浏览器内核

  3、机床领域:在高端机床领域,依赖进口

  4、发动机领域:汽车发动机、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短舱、适航标准、重型燃气轮机

  5、钢材领域:航空钢材、高端轴承钢、高强度不锈钢、铣刀

  6、机器人领域:触觉传感器、机器人核心算法

  7、生物医学领域:iCLIP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

  8、电池电源领域:高端电容电阻、水下连接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高端焊接电源、锂电池隔膜

  9、工业领域:超精密抛光、环氧树脂、真空蒸镀机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高科技项目的带头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经济基石是制造业。能够成就中国梦,能让中国在世界上崛起,能真正的实现国富民强,能让中国跻身于世界之颠的只有制造业。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立本的基础,只有制造业起来了,我们才能走的更强更远。

  经济创新: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囊括很多,包括通信产业链、计算机基础技术产业链、软件产业链、互联网产业链、电子商务产业链、元宇宙产业等等。

  4G5G基站、局端、宽带、智能手机皆是通信产业链。

  芯片、集成电路、电池、屏幕、内存、存储皆是计算机基础技术产业链。

  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个人软件、办公软件、企业软件、安全皆是软件产业链。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这四大技术既是计算机基础技术,也是软硬一体化产业链。

  互联网新闻资讯、网络文学、游戏、直播、视频、数字音乐、网上社区、内容搜索(含地图导航),皆是互联网产业链。

  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数字经济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

  社会创新:培育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课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难题。解决这个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分两步:

  第一步,扩大中产阶级比例

  扩大中产阶级比例,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四亿以上,约占28%——30%,理想社会中产阶级占90%,富人和穷人各占5%,统计有两个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区。

  中国中产阶级年收入标准为人均6万元至12万元人民币。

  第二步,防止中产阶级陷阱

  中产阶级陷阱是指达到了一定收入水准,停留在这个水准的情况,即经济停滞的状态。中产阶级陷阱通俗的说就是人们通过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等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舒适,这种状态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符合中产阶级的身份,为了购买更好的房子、车子、奢侈品等造成了一种收入提高的同时负债也变得更高,即高资产、高负债,一旦家庭出现什么大的变故,就可能抵挡不住,这就是中产阶级陷阱。

  有人说上述问题只要资产足够高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你资产增高的同时,你的消费能力也在提升,只要不改变这种思想,收入是很难改变这种状态的。高资产、高负债,经济停滞。中产阶级陷阱是全世界发展中的共同难题。

  生态创新:做好碳中和工作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一般折合为二氧化碳来计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又称“零碳”。碳中和是一种新型环保形式,碳中和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文化创新:实现文化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三,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

  决策不能依靠“长官意志”,独立思考、独立见解非常重要。智库的发展在于独立性,应重视支持民间智库、社会智库,发挥他们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

  在美国,智库与政府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人才交换通道——“旋转门”。思想者与行动者、学者与官员通过“旋转门”机制实现身份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沟通了学界与政界、思想与权力,实现了两者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智库人才进入政府任职,从政策研究者转变为政策制定者,增强了智库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智库大量吸纳政府离任官员,成为高级人才的蓄水池和引力场,提升了智库政策研究的质量。

  中国智库同样面临人才流通问题。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据此,应逐步打造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机制,促进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

  今天,我国已有部分优秀研究人员由体制内智库进入政府工作,部分离任官员进入智库从事研究或顾问工作。但这种“旋转门”机制并不完善,政府和智库间尚无法实现真正的人才双向流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到智库工作的政界人士多为退休官员,且即使是退休官员,包括大使、参赞这类国际化人才,也大多进入各种协会机构,只有很少一部分选择进入智库。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公务员制度限制,由智库或学界进入政界的机会比较小,少量成功案例几乎都是党政智库人才到政府部门任职,社会智库等则极少有人才直接到政府部门任职的情况。

  如何打造中国特色智库人才“旋转门”?特提出如下建议:

  试点探索,逐步建立政府官员与智库学者间的轮换、挂职机制。选取与智库研究关联度较大的相关政府部门作为智库学者挂职锻炼或借调工作的试点,把部分关键职位在一定时限内提供给智库学者。同时,选择符合一定条件的智库作为交流试点,选拔相关岗位的政府官员到智库担任访问学者等研究职务。这样可以极大增进智库与政府间的理解与沟通,有助于培养具有学术素养的政策制定者和熟悉政策制定过程、更加务实的智库学者。对于成功的试点经验,可探索将其制度化,并加以推广。

  建立健全政府和智库、学界、企业间的人才流转机制。改进公务员聘任政策,规范聘任人员的选拔方式、标准、程序和任期,完善保障措施,鼓励和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到政府部门任职,向政府输送新鲜血液。同时,逐步建立健全公务员等体制内人才向智库、学界、企业流转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创新智库运营机制,避免智库建设行政化。党政干部,特别是退休的政府高官到智库任管理职务,在提升智库对政策把握水平的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智库的公众影响力。智库应一方面吸纳符合条件的党政干部任职,一方面切实创新运营机制,避免智库建设的行政化色彩,同时明确边界,规范党政干部向智库管理者和研究者转型,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打造国际人才“旋转门”。随着对全球治理的参与日渐深入与广泛,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愈加突出。应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政府机构、智库与国际组织间的人才流转,广泛邀请符合条件的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人才、归国留学人员和外国专业人士加入智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公共部门的个别专业岗位开始探索吸纳国际人才,提升公共治理的国际化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交流、实习、挂职、专家顾问等方式加强向各类国际组织输送人才,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利益。

  充分发挥前外交官员的专业优势,推动智库“二轨外交”。西方国家通过“旋转门”进入智库的离任官员,其重要作用之一是推动了智库的“二轨外交”。中国也需要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国际交流中与其他国家加深相互理解。应促进前外交官员、前商务参赞等富有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向智库流转,充分发挥这一群体具有全球视野、熟悉海外情况、了解外交工作的专业优势。

  加强海峡两岸民间智库的交流,支持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论坛、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论坛等活动。充分发挥民间对台工作者的作用,著名社会活动家、北京泛亚智库总裁陈士良先生就是海峡两岸有影响的智库专家。培养一大批海峡两岸交流专家,促进台海和平。

  四、总结经济学家的意见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整理总结百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的成就与经验,整理总结百年以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宝贵意见:

  1·孙冶方,中国经济学界泰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2·薛暮桥,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

  3·于光远,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4·王亚南,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翻译《资本论》

  5·许涤新,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汕头大学校长

  6·马洪,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7·蒋学模,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影响很大。

  8·苏星,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求是》杂志总编辑

  9·郭大力,与王亚南合译《资本论》,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0·吴树青,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11·周其仁,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12·吴敬琏,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历届总理的经济智囊

  13·刘国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4·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演说家

  15·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演说家

  16·厉以宁,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17·林毅夫,现任国务院参事、世界银行副行长

  18·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曾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系主任

  19·茅于轼,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亚洲开发银行顾问

  20·温元凯,经济学家、金融投资专家、改革家,现任北京南洋林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21·杜润生,曾任国家农委副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农业经济首席专家

  22·窦文章,文旅经济首席专家,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3·沈南鹏,著名风投经济专家,现任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24·黄奇帆,新时代著名经济专家,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曾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五、培养领袖人才

  为了我国长远发展、为了我国长治久安,我们应该重视培养领袖人才。

  领袖一词,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领域的精英,尽管它包含了这一群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领袖意味着在各行各业里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需要有坚定执着的信仰和理想,博大深邃的思想和想象力,在面对复杂问题而其他人束手无策的时候,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迅速地指明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凭借巨大的感召力激励带领一批追随者,坚定不移地向既定目标努力前进,不断攀升一个又一个人生和社会的高峰,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为国家、民族、世界乃至人类作出新的贡献。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政界、学界、商界、艺术界乃至一切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引起巨大关注的领袖人物。

  一个真正的领袖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创新精神和宽广视野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是,你必须对你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在任何领域,一个领袖人物都不可能只为自己而存在,他必须为一个更广大的社会和人群服务,在这种服务和献身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理想的人,既不可能提出什么伟大的思想和理念,也无法感染激励周围的人追随他一起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任何意义上的领导者。

  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设定这样的培养目标,也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领袖人才?

  综观国内外培养出大量领袖人物的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这些大学无一例外都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其次,这些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为培养领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三,这些大学无一例外都是人文精神传统非常深厚的历史悠久的大学。

  现在,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中国大学正在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力奔跑。这是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我们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有朝一日,当世界上最顶尖的学者中有不少中国大学的毕业生;当中国的毕业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就职都能以其实力赢得肯定和信任;当中国学者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赢得国内外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当他们解决了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并起到创新人类文明、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当提到这些培养毕业生的中国大学时,无论师生、校友,还是同行、朋友,世界各地熟知或不熟知的人都能由衷地肃然起敬,那时的这所中国大学,应该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我们的祖国也将因此而更加强大。

  二零二二年四月九日


上一篇:向中共十四大、八届人大进一言
下一篇:没有了!